| 发布日期: 2020-04-26 字体:【大 中 小】 |
|
姑嫂之间应该和和睦睦的,作为同辈女性,她们之间不应有什么深仇大恨。今天讲的这对姑嫂偏偏就互不相让,反目成仇,那水火不融的关系还不如一般邻居和熟人。谷城人常用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 话说一百多年前,有两家地主,财力相当,门当户对,经过媒人撮合,双方见面,最后成婚。女方向男方索要了二百两白银,嫁妆至多值一百两。婚后,老婆子就给儿媳妇儿下马威、穿小鞋、找茬儿挑刺,或者指桑骂槐。儿媳妇儿先是忍气吞声,后来直接回娘家住。老公公爱面子,怕旁人说闲话,没过半个月,就叫儿子去把媳妇儿接回来。儿子被岳母数落一番,赔不是,说好话,把媳妇儿接回来。没有消停几天,小姑子受母亲影响,也教训起嫂子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嫂子不吃她这一壶,两人针尖对枣刺儿,三天两头斗嘴,因为有老婆子撑腰,小姑子常占上风。而嫂子一生气就不吃饭,老公公怕饿坏没出生的孙子,有时候就把母女俩大骂一顿。 一年后,嫂子生了个儿娃子,地位马上提高。有一回,小姑子背地里咕叼:“不就是生个娃子,真把自己当皇后了?”嫂子听了,怒怼:“不然你也生一个试试!”这对没结婚的姑娘,真是极大的羞辱。小姑子向老婆子告状,老婆子大骂儿媳妇儿没教养,说的不是人话。儿媳妇儿还没满月,二话不说,放下怀里的奶娃子,起身回娘家。老公公看到饿得嗷嗷叫的小孙子,把母女俩收拾一顿,把她们带到亲家那里陪罪,母女俩被迫说了软话,才把儿媳妇儿哄回来。 姑嫂磕磕绊绊在一起过了七八年,转眼小姑子二十五六了,还没找到婆家,这在旧社会,是件很丢面子的事。一天,老婆子像变了一个人儿一样,哀求儿媳妇儿帮小姑子找个婆家。这姑嫂别别扭扭在一起,嫂子巴不得她早点嫁出去,滚得越远越好,于是开始物色。嫂子打探几家都有意,可是嫂子不想让小姑子过得太好,就跟老婆子分析:张家是做二太太,大老婆是母老虎;李家嫌小姑子年龄大;赵家太穷,兄弟多,去了受罪;钱家是填房,有两个儿子,后母难当;只有孙家,开棺材铺,收入稳定。一家人觉得有点隔疑(心里不舒服),毕意姑娘大了,不能再等。于是答应了。 小姑子出嫁后,娘家也是多收彩礼少陪嫁,嫂子心病解去,小姑子出嫁,老婆子也软下来。小姑子去婆家算掉进苦海,一日三餐与老婆子给一班子木工做饭,天天在棺材板之间走来走去。于是开始怨恨嫂子不干人事儿,把自己推向火炕。好在有活儿做,也有钱花。 有一年,哥哥来向妹妹借钱救急,妹妹让嫂子来借,嫂子终于低三下四一回,小姑子说:“借一副棺材给你吧,你自己变现!”这不是埋汰人吗?嫂子拂袖而去,大骂小姑子缺大德。姑嫂已无情份可言,特别是两老儿去世后,姑嫂再无往来。 后人有顺口溜评价: 姑嫂一家人,何必生怨恨。 恶语伤人心,恶行伤感情。 得理也饶人,宽容记在心。 多念他人好,做事莫绝情。 作者:杜权成 责任编辑:任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