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7-16 字体:【大 中 小】 |
今天正式入伏。 2020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十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二十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十天。 三伏天是一年气温最高的日子。 三伏中的“伏”,有人说指“伏邪”,也有人说是指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 入伏之后,面对炎热潮湿的气候,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呢? 1.吃羊肉 俗话说: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夏天很多地方都有“吃伏羊”的习俗。 冬天吃羊肉喝羊汤,是因为太冷,需要进补。 三伏天吃羊,是因为长期出汗,人体透支,也需要进补。 所以,伏天吃羊肉、喝羊肉汤,有助于强身健体,滋阴补气。 而且夏天很多人天天吹空调,体内寒气集聚,喝羊汤之后,通过发汗,可以排除掉体内的湿气寒气,提高免疫力。 2、吃苦瓜 伏天吃苦,胜似进补。 在湿热的夏季,适当吃些苦瓜,有助于提神醒脑,健脾燥湿。 苦瓜富含维生素与粗纤维,常吃苦瓜可以祛火、解毒。 夏天中老年人血压较高,苦瓜中的皂甙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但是苦瓜性凉,切忌多吃。 3、凉面 三伏天吃面的传统由来已久。 宋代医书《本草衍义》中记载:“三伏中,朝廷做面,以赐臣下。” 三伏天,很多人因为苦夏食欲不佳。 但是一碗凉面下去,瞬间消烦止渴、解暑开胃。 而且此时新麦刚刚上市,新面做成的面条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开。 面条不仅容易消化,还不增加肠胃负担。 1、喝茶 夏天人出汗增多,人体的钠盐大量流失。 很多人常常用淡盐水补充盐分,长期以往很容易造成钠钾失衡。 钠钾失衡,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夏日饮水一定要注意补钾。 茶叶含有较多钾离子,所以夏日喝茶,有效减少心脑血管风险。 而且茶叶味苦性寒,具有消热去火,降燥生津的作用。 夏日炎炎,困倦的时候,来杯好茶,还能提神醒脑。 2、荷叶绿豆粥 夏日炎炎,很多人脾胃失和,食欲不振。 一碗荷叶绿豆粥,既可以清热解暑,还能和中养胃。 而且荷叶富含荷叶碱,具有利尿、防暑的作用,一碗荷叶粥可以清热润,还能凉血止血。 3、薏米红豆粥 三伏湿热,出汗很多,需要健脾祛湿。 薏米性凉、味甘,具有健脾、除湿、清热化脓等作用。 这里的红豆特指红小豆,红小豆味甘、酸,性平、无毒。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 薏米炒熟之后,和红小豆、芡实一起入锅煮到开花,再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1、适当锻炼,不要晨练 三伏天,中老年人尽量不要晨练。 一方面是夏天植物呼吸作用强烈,早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不适宜晨练。 另一方面是,早上起床之后到早上十点,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候,此时锻炼身体,极易发生危险。 老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是健身也要讲究方法。 夏天人出汗多,本身就体虚,所以健身不宜太剧烈,散步、打太极,锻炼到微微出汗即可。 2、热水泡脚,祛湿散寒 古人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夏天湿热,最伤脾胃。 人长期待在空调房里,吃大量冷饮冷食,很容易导致湿气过重。 祛除湿邪最好的办法就是热水泡脚。 很多人认为冬天才适合泡脚,其实,夏天泡脚,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泡脚可以健脾、除湿、通经、利水,有效缓解夏天的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困倦。 水的温度不用太高,40摄氏度就足够了。 加一些祛湿的中药,比如威灵仙(祛湿)20 克、苍术(通经)15 克、白术(健脾)15 克,效果会更好。 3、不要贪凉 夏天天气热,人们容易贪凉。 空调温度尽量在26度以上,晚上睡觉尽量开在27度以上。 空调不要直吹,可以加一个挡风板。 如果天气不是很热,可以关掉空调,使用摇扇。 不仅不会着凉,还能预防肩周炎。 喝水尽量不要喝凉水或者冰水,三伏天炎热看不出来,但是一到冬天,湿寒就会散发出来,影响健康。 饮水当以温水为宜,切忌贪凉。 来源: 儒风大家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