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7-29 字体:【大 中 小】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却不知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穷养富养,都不如父母有修养、孩子有教养。 有修养的父母,给孩子树榜样 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父母可以给孩子立规矩,但规矩之外的本事,还是要拼个人素质。 要求孩子循规矩,只能保证不出大的差错; 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梁启超说:“我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他的子女都有各自的成就,无一不是本行业的专家。 他们都不靠父亲梁启超的名声,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卢梭曾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一个孩子的素质,总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孩都是学着大人说话,观察大人如何待人接物,然后自己再去模仿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熊孩子”的新闻,殊不知每个“熊孩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熊家长”。 想要孩子变成一个有素质的人,父母必须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有修养的父母,带孩子看世界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教育孩子,就要带他去看世界,扩大眼界和格局。 眼界宽的人,既不会骄盈自慢,也不会怯弱自馁。 而是能看到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差距,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并竭尽全力地突破这些局限。 因此,有远见的父母,总会鼓励孩子跳出眼前的圈子。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道去美国留学。 在那之前,林家本来建议两人先订婚,但是梁家没有同意。 因为梁启超觉得,成家立业随时能做,睁眼看世界的机会更加难得。 他在家信中写道:“成、微结婚的早晚,我当然不干涉。 但我总想你们回国之前,先在欧洲住一年或数月。 因为你们学此一科,不到欧洲实地开开眼界是要不得的。 最好能调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书,回来讲给我听听。” 为使二人的欧洲之旅方便顺利,出行前梁启超还给梁思成寄去自己的名帖。 并叮嘱他:“到欧洲往访各使馆时,可带着。 投我一片,问候他们,托其招呼,当较方便些。” 有了父亲的支持,梁思成与林徽因游遍欧洲,观摩各种珍贵的古建筑。 为二人日后从事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束游学回到祖国。 二人凭借所见所学,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建筑专业人才。 来源:儒风大家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