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8-07 字体:【大 中 小】 |
进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秋。 让我们在五首古典诗词中间,感受立秋之美。 《立秋》 徐书信 池水渐凉蝉唱稀,长空雁阵岭南飞。 与君携手花间舞,夜露沾鞋又湿衣。 古人概括,立秋物候有三: 一候凉风至,秋风送爽,吹散夏天的闷热,即使白天高温不退,一早一晚也感到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生,由于昼夜温差大,地表水蒸气经过低温凝结,形成了白茫茫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感阴而生的蝉,在树上不停鸣叫着,好像是要告诉人们,夏天即将过去。 《立秋》 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俗话说得好:“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要再熬10天,才算正式度过三伏天。 大多数情况下,立秋就像一张“空头支票”。 节气上看似到了秋天,高温却依然在继续。 苏辙写道:“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渥肺肝。” 秋后一伏热死人,因此有了所谓“秋老虎”之说。 《一叶落》 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 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 夏末秋初,阳气开始收敛,而阴气则日渐增长。 根据《历书》所示:“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 立秋不单作为夏秋两季的过渡,自然界也由此进入阴盛阳衰的过渡时期。 《淮南子》里讲:“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古时候,在立秋这天,皇宫里都要将梧桐移入殿内。 史官会按照历法,详细推算立秋的时辰。 时辰一到,便要高唱一声:“秋来了!” 此时,如果殿内的梧桐能应声落下几片叶子,则被认为是吉兆。 正所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由“禾”与“火”组成,也正意味着禾谷的成熟。 民间有一则谚语说: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果也难留。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在古人看来,立秋当日天气如何,关乎一年的收成。 因此也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说法。 《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 白居易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入秋之后,天高云淡、河水清浅。 自然界的景色如此秀美,气候也显得格外宜人。 不论是起身行走或是坐卧,身体和心都倍感舒适。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夏末秋初,正是调养身心的大好时机。 此时应注意滋阴防燥,五脏养生则以润肺为主。 一是要早卧早起,在凉爽宜人的天气里,尽可能地补充睡眠; 二是要适当进补,在寒冬到来之前,把在暑热中损失的体力补充回来; 三是要合理应对早晚温差,预防换季引发的呼吸道疾病; 四是要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开展户外运动,增强体能。 来源:儒风大家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