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原创】由“薤”字说薤山
发布日期: 2016-07-29 字体:【

湖北日报讯 □ 帅瑜

在谷城境内有一座海拔1099米的大山,名叫薤山,就是这个“薤”字,外地人大多不认识,不少人误读成韭菜的“韭”字。其实,此字的正确读音为“ⅹìè”(音同“谢”),然而在谷城,祖祖辈辈的人们却把这个字读成“害”。

说到“薤”字,人们陌生并不奇怪,因为“薤”字除在一些中药书上可以见到外,平时很少用。查各种工具书,“薤”字的解释均为“植物名”。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1月版的《辞海》是这样说的:“植物名,又名‘藠头’。多年生宿根草本。鳞茎圆锥形。新鲜鳞茎可作蔬菜。中医学上用干燥鳞茎(称薤白头)入药。”

没有工具书把“薤”解释为山名的。但在谷城却有一座大山叫“薤山”,这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薤,一些古书说薤气如葱,根(应为鳞茎)如小蒜,叶如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背,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在中药书中就把薤称为“薤白”,薤白就是薤的鳞茎,其性温,含大蒜糖,具有行气止痛之功能,是治疗胸痹的常用药,还可治疗胃肠湿滞、泻痢,有醒脾助消化和止泻作用。

对于“薤”还有一种说法,古时以薤祭先人,和薤露曲有关。薤露曲,古时的挽歌。《古今注》说:“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薤露挽歌也。”

再由“薤”字说到薤山。据清代光绪年间《谷城县志》记载,薤山原叫女儿山,后来才叫薤山。本来叫女儿山,又为何改叫薤山?县志均无解释。《荆州记》却是把此山直接称作“薤山”。现在,普遍的传说为明朝李时珍采药来到此山,发现漫山遍野长的全是中草药薤白(谷城人叫作野韭菜),一边采集一边说:“这真是一座薤山啊!”从此,女儿山便叫薤山。李时珍上薤山采薤白仅仅是传说,在清代的《谷城县志》中并无记载,在其他方面的书上也无此录,由此可见这是附会之说。

2007年8月25日上午,我在薤山梳妆台巨石背后的一处大元(元代)六年的摩崖石刻中,就看见有“薤山”二字,这说明此山叫薤山,远在李时珍上薤山采药(假若李时珍上薤山采药是真的)之前了。那么,谷城的薤山为何叫薤山?何时才叫薤山?谷城的老百姓又为何把“薤山”叫作“害山”呢?目前都还不得而知。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