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保康活家洞:记录一段乱世往事
发布日期: 2016-08-27 字体:【

洞里用石头垒起的石屋。 记者 王虎 摄

房间“门头”上刻有许多人名。 记者 王虎 摄

洞口非常隐蔽。 记者 王虎 摄

洞里溪流不断。 记者 王虎 摄

通讯员王承鼎 梁青云 记者刘文生 周娜

“活家洞当年躲土匪时只活了一户人家,而对面就是‘死人滩’,至今无人居住。”8月26日,记者一行来到保康县杨树垭村三组实地探访时,村民江清泰如是说。

村民洞中垒石屋

从保康县店垭镇驱车25分钟,行约7里路即到达杨树垭村。村中有溪流,沿溪流一路溯水而上。小路挨着山腰,仅容一人通过,一路并不见山上有洞口。一刻钟后,杨树垭村治调主任马登攀说:“活家洞到了!”记者才从茂密的树林间,赫然发现一巨大的天然岩石洞口。

目测活家洞洞口,东西长约30米,高20米。一路上看到的溪水就是从此洞口流出的。我们达到洞口后,水声渐大。在洞口内石壁的两侧及顶上、底下,发现有几十处人工开凿的直径20厘米左右的孔洞。

马登攀说,2006年,杨树垭村来了扶贫队,当时扶贫队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后,被活家洞所震撼,觉得活家洞可以搞旅游开发,帮助村里给活家洞内修了2里长的电线,装上了电灯泡。得益于这些电灯泡,我们能在活家洞中勉强前行。

才入50来米,洞内已经没有阳光进来,温度也低于洞外。怪石嶙峋夹杂多处水流,我们攀爬前行。电灯泡发出的光线被黑暗吞没,记者需要加上手电筒才能仔细观察。

又50米,我们发现在洞口左侧有一排高约2米的用石头垒成的房屋。房屋内壁即是山壁,外层由石头垒成,石头之间的缝隙压合紧密。有些房屋内还有平滑平整的长方形石条。每间房屋长约5米,渐次用石头墙隔开。在每间房屋的上岩石壁上,有用凿子刻出的人名。记者仔细辨认出人名:彭祖培、徐正法、王顺昌、占金品……

马登攀介绍,彭姓、徐姓、占姓在村中都有,他记得“祖”字辈、“正”字辈的是三代以前的人。这些将名字刻在石壁上的人,应生活在六七十年前。

再行进十几米,有岔路口,记者用手电筒照,左右均看不到底。左边为旱洞,不见流水;右侧水花声较大。

我们先选择了左侧的旱洞进入。旱洞最宽处接近20米,一路上石头垒成的房屋多处可见,大多以山脊为内墙,人为就地取材用青石垒成外墙。我们前行约30米,山口渐窄,山石压顶,不时有蝙蝠出没。

回退后,我们进入右侧的水洞,沿途蝙蝠越来越多,不时飞舞身边。房屋渐少,溪流逐渐变宽。前行至一转弯处,灯光微弱,水流湍急,石面光滑异常且排布极其不规律,我们无法前行,遂放弃探险。

马登攀介绍,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同村的孩子一起多次来此探险,但从来没有走通过。他认识的人里面也没有人走通过。我们从进洞到出洞用了一小时,马登攀预估只进入了三分之一。

鬼堂:洞中的神秘传言

为了揭开活家洞的秘密,记者走访了附近居民。1938年出生的江清泰住在离洞口大约500米远的地方,他介绍了活家洞的得名。

当年,村民为躲避骚扰的流匪,逃到洞中避难。村民以天然岩洞为屏障,占据有利地形,土匪强攻多天不能取胜。气急败坏的土匪想了损招,他们在洞口点燃艾蒿、胡椒粉、辣椒面等辛辣物,用风斗往洞里面熏。一连熏了好几天,很多村民因忍受不了辛辣的空气加之恐惧缠身,在黑暗中相继死去。只有一何姓人家急中生智,将棉被用水打湿,把头蒙到被子里,才得以活命。

之后,这一家人趁土匪在洞外不备,用一支土铳灌上铁砂,将洞口的土匪打死,遂出。因保康人发音“何”与普通话的“活”相似。人们在听说这个故事后,纷纷感叹“因为姓‘何’,所以得活啊。”之后,何家洞慢慢被人们叫成了“活家洞”。江清泰说他年轻的时候曾亲眼见过那支锈迹斑斑的土铳。

72岁的老太敖德梅讲述的故事更加传奇。她说:“活家洞分为三堂,分别是人堂、鬼堂、佛堂。入洞后100米左右的地方是当年老百姓避难居住的地方,叫人堂,就是你们今天看到的地方。你们今天再走深些,会看到有一大石头横在洞中,还有一个大水潭深不见底。”

人堂过后即是“鬼堂”。据说鬼堂之后的地段,支洞多,弯弯曲曲,幽深异常,至今还没有人将鬼堂的全部地界走穿。“鬼堂里又分有一道鬼堂,二道鬼堂,走过的人说里头的泥巴齐膝深。”年轻的时候,敖德梅曾与村民们结伴在盛夏6月涉水到过鬼堂的地段。“我们看得好清楚哦,在石头上有各样的脚印,有穿胶鞋的鞋印,有赤脚印,还有小娃娃儿的。”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是,她们中有好事者将这些脚印用手抹去。“转回来的时候,这些脚印又出现了。”由于鬼堂的传说越演越烈,村民们都不敢再涉足鬼堂地界。

好几个村民都提到,在鬼堂处曾有一件稀奇物,好多村民都见过。这个稀奇物是一个一人多高的“水晶”大白菜。“这个大白菜,在洞里望到白花花的。”一名名叫石田青的村民有段时间头疼异常,他一口咬定是“白菜精”搞得鬼,在恍惚中,竟然带上炸药将大白菜炸毁。

据说,洞的最里端是佛堂。佛堂处的入口是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沙滩。佛堂里有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这些钟乳石顶天立地。有的像四大天王,有的像十八罗汉。

白莲教头领曾在店垭出家

活家洞最早是由何人开始发掘并建设房屋?

因洞内没有发现碑文,所以难以确认兴建的年代,但应与战乱有关。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介绍,保康南部是白莲教重要的活动地,失败后,一名头领陶元山就在店垭出家。

据记载,清代嘉庆年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前后持续了九年零四个月。参加的人数多达几十万,起义爆发于四川、湖北、陕西边境地区,斗争区域遍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五省,甚至还波及到湖南省的龙山县。清政府为镇压白莲教起义耗费白银2万万两。从此,清王朝从所谓“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财政奇黜的困境,迅速跌入没落的深渊。

而襄阳的不少山寨(洞寨是山寨的一个亚种)正是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嘉庆之后,战乱频仍,为在战乱中求生,山区的人们建立了不少的山寨、洞寨。

江清泰记得他的父辈曾经给他说过:“之前是有寨门的,还有砌的城墙,躲到里头很隐蔽,守得很牢。”1935年,保康发大水,大量积水汹涌而出,将寨门冲垮。洞内的多处房屋及石块被冲走。

在抗日战争期间,残存的活家洞还发挥了作用。当地人曾借助洞口的优势,用土炮发射炮弹将一小股日本兵消灭在了洞口正前方的水滩之上。这片水滩被当地人称为“死人滩”。

相关报道

活家洞外保康还有这些山寨九路寨:因土匪而得名

称霸一方。他堵塞了其中的八条路,仅在奇险无比的寨口“钻天洞”留下一条靠攀援才能上下的路,居险把守。九路寨因这9个通往外界的关卡而得名。

据介绍,孙秀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山民家庭,后在现在九路寨村委会所在地,建成三进三出的大宅。在村委会大门向前50米左右处,一户民房的基座中,还非常完好地保存着一块原孙秀章大宅中带花纹的石条。

孙秀章性格暴躁,好与强者斗狠,因此结交了不少仇家。孙秀章曾多次遭到仇家的报复,但凭借其灵活的头脑、健壮的体魄化险为夷。后名气越来越大,除九路寨当地山民,还有部分兴山和宜昌一带的山民,为躲避战乱和仇家投靠孙秀章,形成了以九路寨为中心,并能自给自足称霸一方的土匪山寨。

九路寨解放后,政府把缴获的孙秀章的财产分发给当地山民。孙秀章最小的儿子后来改姓文,名正章,是当地知名的山歌演唱者。

姜家大洞:白莲教徒在此避难

在保康县两峪乡程歧村三眼洞河下游有一山洞,名叫姜家大洞。

姜家大洞位于离地面约100多米的绝壁山崖间。石头堆砌的石墙,敦实坚固,在石墙的中间有一木门。走进洞门,里面非常宽敞,足以容纳几千人。洞内还有许多小洞,洞连着洞。

《清史演义》第四十一回中有这样的描写:“永保奏言教匪现集襄阳,异常猖獗,姚之富、齐王氏俱在此处,刘之协亦在其中,为各路教匪领袖,应调集诸军,合力并攻等语。嘉庆帝览奏,复命直隶提督庆成,山西总兵德龄,各率兵二千往会……湖北境内,只襄阳及宜昌二府,尚有余寇未靖,其余已统报肃清了。”

保康与宜昌很近,所以当地传言白莲教的教徒曾在此洞中躲避官兵。

与姜家大洞相距不远处还有黑龙洞与黄龙洞。

黑龙洞洞口向右倾斜,不规则,一个人斜着身子才能进去。进入洞内,里面变得开阔。清冽的泉水从洞内流出。洞的上方和洞壁上有许多钟乳石。

黄龙洞入口宽大,洞内很深,有各种钟乳石与溪水。

龙坪镇山寨:多建于清代

在保康龙坪镇东南18公里处,有一座古山寨——阎景寨。寨体占地近40亩,由东西两个大门形成东低西高之状,东西直线距离约250米,落差约100米左右。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山寨军事防御功能十分明显,它以石城墙、石房屋为主要构件,城墙内建有石屋近200间。

沿西门进入寨内,在一间房屋正面石墙的石头上,清楚地刻有“嘉庆三年,秦国祥建”的文字。可见阎景寨建于嘉庆年间。

龙坪版图上大小有名气的古山寨尚有黄龙寨、仁和寨、兴隆寨、中和寨。

其中,兴隆寨中有石刻碑文:“明季以来,旧貌倾颓,圣像仅存,嘉庆庚申(公元1800年)乃克中兴,石宇换彩,圣像维新,人祈神灵,彼一时之盛事也,而今安在哉。”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民国16年(1927年)两次重建。

其他山寨也多建于清代。

(王承鼎 刘文生 周娜整理)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