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襄阳“非遗”之谷城黄杨木雕:唯有精品才能传世
发布日期: 2016-09-06 字体:【

周银山正在雕刻作品 襄阳晚报记者魏崴摄

周银山创作的“寿星”

襄阳晚报通讯员黄远升 记者魏崴 曲慧

开栏语

近日,省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襄阳新增7个项目,涉及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等方面。在此之前,襄阳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省级非遗项目23个。加上此次上榜的7个项目,襄阳已有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过去和现在,听一听传承人的故事。

8月24日上午,周银山一早便来到位于谷城县城关镇顺城街上的工作室,雕刻他的“四派”新作“水浒一百单八将”。只见他一手拿雕刀,一手握木棒敲打雕刀进行雕琢,手起刀落间,一个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初现。

今年7月,谷城黄杨木雕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传承人,72岁的周银山说:“我的理想就是创作出传世精品,让更多人喜欢我们谷城黄杨木雕。”从艺至今五十余载,他始终坚持手工雕刻。

渊源:

黄杨木雕从明清时兴起

据了解,谷城黄杨木雕在明清时就已兴起,在乾隆时期开始兴盛,当时,徽州商人频繁往返于谷城和安徽之间,便把安徽特有的雕刻工艺传到了谷城。

周银山从小喜爱美术,快二十岁时进入原谷城县黄杨木雕厂,自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十余载的黄杨木雕生涯。拿师傅的作品作参照,雕刻出一模一样的成品是周银山当学徒时每日的功课。

“黄杨木雕最难的是造型。”周银山说,制作黄杨木雕要“因材施艺”,即根据黄杨木料的材质、形状来选定创作主题,然后用铅笔在木头上构图、打坯。初学时,遇到复杂的作品,他会先做泥模,再按模子进行雕刻。

“谷城赵湾、紫金一带出产黄杨木,它木质细腻,硬度高,色泽呈米黄色,像人的肤色一样,再加上是稀缺珍贵的名木,因此,很受人们喜爱。”周银山介绍说,谷城黄杨木雕有造型古朴典雅的特点,上世纪七十年代,谷城县黄杨木雕厂出产的工艺品还能远销东南亚,当时厂里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好。1979年,周银山创作的《万马奔腾》被送往美国俄亥俄州长期展出。

周银山还被厂里派往福建沿海等地学习过雕刻技术。“那边很早就用机器雕刻,我们谷城的黄杨木雕始终坚持手工雕刻。”周银山说。

坚持:

在逆境中精雕细琢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杨木雕厂经济效益逐渐低迷。“一是市场萎缩,再一个是黄杨木雕的技艺也很难学精。”周银山说,随着员工们纷纷离职单干,他也离开了厂,带着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十堰以及河南等地做城市雕塑,但黄杨木雕的手艺他始终没丢。“我对黄杨木雕从未灰心过。”周银山说,即使在市场最低迷时,他还有作品远销到国外。

2011年至2014年,周银山作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被北京国际经贸研修学院聘为黄杨木雕的客座教授。执教结束后,周银山回到谷城,潜心创作黄杨木雕,不为出售,只为沉下心做传世精品。

如今,年过七旬的周银山,每天至少有8个小时做黄杨木雕。“‘红楼’‘西游’都已完工,‘水浒’正在雕刻,就差‘三国’还没创作了。”周银山介绍说,他自创的“四派”黄杨木雕表现形式,就是将一些人们通称的“四大”系列逐一创作出来,成为一个整体作品,如正在创作的“四大名著”系列。目前,创作出更多的“四派”系列作品,是他工作的重心。

在周银山的工作室里,摆满了造型各异的黄杨木雕作品。裙摆飘逸的金陵十二钗、勇猛的孙悟空大战二郎神、造型各异的一百单八将。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他边雕刻边说:“唯有精品才能传世,做黄杨木雕一定要肯下功夫。”

传承:

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周银山三十岁时就已开始收徒,传授黄杨木雕技艺,前后收过百余人,但手艺学成的只有十个人左右。“进材料、销售、雕刻都是黄杨木雕手艺人自己要操心做的事,许多人耐不住寂寞,手艺也不精,再加上当时市场渐渐走下坡路,作品卖不出去,收入差自然就转行了。”周银山介绍说。

不过2000年以后,周银山逐渐感到黄杨木雕市场有所好转。“许多人又开始做黄杨木雕了,在谷城,还有许多人拿着黄杨木料来请我雕刻。”2014年,周银山雕刻的“寿星”,被谷城一位生意人以五万多元的价格买走。“其实,年年都有年轻人找我学黄杨木雕的手艺并想以此谋生,但大都只学了个皮毛就走了。”周银山坦言,近年,随着谷城黄杨木雕关注度的提高,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表达想学的意愿,但一看制作工艺这么难,就打了退堂鼓。“不过,还有许多退休老人来学黄杨木雕,但都以自娱自乐为主。”

现在,只有周银山的二儿子、50岁的周涛跟着他做谷城黄杨木雕。眼看二儿子也已年过半百,面对手艺传承问题,周银山多少也有些忧心。“做黄杨木雕,一定要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周银山说,如果能遇到做黄杨木雕的“好苗子”,他愿意传授自己的技艺。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