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9-10 字体:【大 中 小】 |
古话说:“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 情,亦是如此。 对一个人好,没错;对一个人太好,就错了。 这世上,最薄不过感情,最凉不过人心。 不是所有人,都能值得你的体谅和付出。 所以,付出七分就够了,留三分给自己。 人,为什么寒心? 每个人的付出,都会带着自己的心意去对人好。 但不是每份付出,都被人所理解。 正如那句诗说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有些人,你对他好,他不仅不会感激,还会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 有一个老婆婆,在自家院前开垦了块菜地,种了很多应季的蔬菜。 因为老婆婆平时一个人住,那些菜她也吃不完,便采摘下来送给附近的邻居。 开始邻居收到菜都十分感激,还想着给老婆婆钱和一些东西。 但老婆婆都婉拒了,说都是左邻右舍,不必那么客气。 慢慢地,有些邻居自己主动上门请求采摘。 心地善良的老婆婆为了便于他们采摘,就长期打开自己的院门。 后来,老婆婆生病了,住院了一段时间。 回家发现,菜园杂草丛生,蔬菜已经寥寥无几。 之后的几天,有邻居过来采摘菜的时候,看到老婆婆就说:“你都不打理这菜地,都没啥菜可摘了。” 更可气的是,有人在背后说:“老婆婆嫌我们摘太多次菜了,所以故意这样荒废菜地,真小气。” 老婆婆听后很寒心,决定关掉院门,只留一块地方种菜自己吃,其他全种上花。 正所谓:“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确实如此,对一个人太好,会伤害自己。 因为你一直对一个人付出,他就会习以为常。当你不付出时,他便会指责你。 就像老话说的:“斗米养恩,石米养仇。” 对于那种只会索取不懂感恩的人,你对他越好,以后自己就会越寒心。 因为这样的人,只会消耗你的热情,伤害你的真心。 对一个人太好,你就输了 很赞同一段话: “别总因为迁就别人就委屈自己,这个世界没几个人值得你总弯腰。弯腰的时间久了,只会让人习惯于你的低姿态,你的不重要。” 有时,你对一些人太好,换来的却是别人对你的不在意。 每个人的真心都是易耗品,被消耗太多,最后输的是自己。 三毛留学西班牙时,因为父母经常交代她,要和同学、舍友好好相处。 她便秉持着“凡事忍让”的态度与舍友相处。 可这样的处事态度,并没有换来舍友的真心,而换来了舍友得寸进尺的欺凌。 在日常的相处中,舍友和三毛交流最多的,都是这类话语: “三毛,我很忙,帮我洗下床单。”“三毛,可以帮我倒杯水吗?”“三毛,屋子脏了,你怎么还不打扫?”…… 有一次,舍友在她床上喝酒打闹时,忍无可忍的三毛拿起扫把,狠狠地向她们扫过去…… 从那以后,舍友不敢再欺凌她了,反而懂得尊重她了。 人们常说:“别惯坏了不知领情的人,别喂饱了不懂回馈的心。” 其实人与人之间很简单,你珍惜我的付出,那我会持续对你好。 但如果你不珍惜我的付出,那就没有付出的必要了。 《教父》中有一句台词:“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无论什么时候,不要让你的付出变得廉价,更不要别人觉得你是讨好任何人。 一个人可以对他人付出、迁就,但不能太委屈自己。 委屈自己的付出,是牺牲。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而活。 一些不值得你付出的人,你对他太好,就会输得很惨。 吃饭七分饱,对人七分好 有句话说:“水满则溢,日满则亏。” 不是所有东西,不是越多越好。 有些东西需要有尺度,不然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人付出有尺度,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帮助人的最好方式。 南宋时期,有个员外家里很富裕,对自己家的租户都特别好。 一天,有个救过他的恩人来到他家,员外热情地招待他。 和恩人聊天得知,恩人家里被人牵连流离失所,便想投靠员外。 员外立即为他安排了住所,并出租土地给恩人耕种,租金和普通佃户一样。 家人得知后,指责员外过于吝啬,对自己的恩人如此待遇。 员外解释道:“如若我让他一直住在家里,好吃好喝招待他,他就失去谋生的能力。 况且我能力也有限,不能供养一个闲人,我已经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后的路就靠他自己走。” 在平时,恩人遇到困难,员外都会默默出手帮助,但最后还是要靠他自己。 后来,恩人娶上了妻子,日子越过越好,两人的交情也日渐深厚。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的帮助。 谁都没有义务,永远对一个人好。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不是付出了,就能得到同样的关怀。” 当别人对你付出时,你可以双倍奉还。 当你对别人付出时,你不必全部付出。 七分刚刚好,留下的三分是善待自己的。 付出有尺度,才不会消磨自己的热情,伤害到自己。 听过一句话:“掏心掏肺对一个人,要么得到一个知己,要么得到一生教训。” 深以为然。 人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人与人之间,未必都是相互的。 对一个人好,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过度付出,不处处忍让。 往后余生,对人对情,七分就够了,别太掏心掏肺,别总倾尽所有。 无论走到人生哪一个阶段,都别忘了留下三分善待自己。 来源:一星期一本书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