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10-16 字体:【大 中 小】 |
01 断惑证真 佛陀说:“所有道中八正道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着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净知见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一群比丘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祇树给孤独园。 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 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 “比丘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丘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修道的过程就是断惑证真的过程,佛法修行者从觉悟人生是苦开始就在不断按照佛陀的教导努力修行。 任何修行首先都要明理,理若不明则行事易偏,佛法的践行更是如此,若要断惑证真,必须首先要知道断的是什么惑、证的是什么真,断惑证真又是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和重要性。 02 对“惑”的解读 所谓断惑证真者,当明了何为惑、何为真,先明此事,则断证之重要性也自然可见。 惑者,“烦恼名‘惑’”。 依天台教观而言为就界内、界外之惑分为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又从根本而言则为贪、嗔、痴三种。 众生无始以来沉迷六道、以假为真、颠末为本,意根与法尘相接而起诸邪见,故而见惑蒙生不能显理; 又眼耳鼻舌身等无根贪着无尘而起妄想,则思惑得起。 有见思惑则必然不觉世间苦本,堪忍世间诸法,不求解脱,不求觉满,“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报怨憎,违害无限”。 佛陀舍王位而出家修行,就是看到人间诸苦,为利益众生故才探寻解脱之道,证真之法。 所以首先要断除见思惑,如此才能脱离苦海,不再受邪见的迫害,贪欲的折磨。 欲断见思惑当勤修中观,以般若智慧断除邪见妄想。 断见思惑后,虽然免受轮回之苦但仍有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 断除见思惑后,还应广修诸法以此广度众生,唯有广度众生才能够实现“觉”的圆满,而这时候如果被境界所迷,不能了知众生、不能摆脱已证“法”的障碍,就会致妨碍出假利生,使自身不能自在而出于一种“假”的困境之中,也就妨碍了自证“觉”的圆满。 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 “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一切法的缘起,所以此惑乃业识之种子。 因对五蕴因缘生而当下败坏不知而生起贪爱,生起贪爱则觉得五蕴是自己所拥有,进而误以为有我,此称为“行”。 由此执为有我进而推动的意志行为。 如果不断除无明惑,则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就不能圆满,就会存在缺陷,所以经文中也曾记载过阿罗汉不能回答外道问题的事件。 所以只有断除了无明惑才能够实现“觉”圆满,才是最终的证“真”。 根本三惑指的是贪欲、嗔恨、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 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嗔恨。 佛陀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嗔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 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 嗔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 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证悟“真”理。 一群比丘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 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丘在迦叶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 “比丘,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 南传的尊者认为: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 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着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 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03 对“真”的解读 所谓真者,即众生本来具足的“清净自性”。 众生之所以不能显现出与诸佛事相上的万德庄严,正是因为客尘妄想所覆。 所谓客尘,包含两层意思:“客”是指因为众生对真理的不了知而产生的烦恼,但烦恼却并非众生本具有的实体,所以叫做“客”; “尘”是因为烦恼能够覆盖本心,使众生迷失与轮回之中,就像尘埃染污了镜子,所以叫做“尘”。 无论“客”还是“尘”,都是因缘生灭之法,不同于佛性真心,就像旅客相对店主,尘埃相对镜子。 因此可知,信的是众生本具清净佛性,解的是要超越烦恼等客尘所覆,行的是契入自性之法,证的是自性清净之无上正真之道。 唯有证真,才可解脱六道,下化众生,智觉圆满,此即是断惑证真之根本重要性。 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天台山云居智禅师曰:“见性成佛,其义云何?” 禅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是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性,故曰见性成佛。” 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 禅师曰:“见无所见。” 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 禅师曰:“见处亦无。” 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 禅师曰:“无有能见者。” 曰:“究竟其理如何?” 禅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 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修行人在修行过程间,要明心见性,要见性成佛,定要有正确的境界认知,才不会指鹿为马,把过程中的世间禅定认为是最后的见性。 清净之体性,本就湛然清晰澄澈,对诸境无有动摇。不属于有无,亦无净秽,无长短取舍,无有执着,如是清楚明了之见,乃谓见性。 性即是佛,佛即是性,本自俱足空有二相之功能。 清净之性本自清净,但凡夫若不去除诸多烦恼,是不能恢复到未迷失前的清净自性。 见性成佛者终日见诸尘境,因不生起妄想执着,也未尝有情见生起。能变之心识与心识相应之识境若全灭绝,此境界名为见性成佛。 断见思惑主要是解决“贪”、“嗔”的问题,在断除了“贪”、“嗔”之后,继续修行解除迷于众生的种种法数,破除尘沙惑而入菩萨位,直至最后破除无明惑而成佛。 所以断惑本身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证真的过程,就是我们摆脱轮回、摆脱自身痛苦的过程,也是成就大众实现觉悟的圆满的过程。 04 故而,断惑证真的重要性,主要就体现在两方面: 一,知苦离苦。 众生不知苦就历劫沉沦,因为无明带来的愚痴而不求解脱。 众生知道一切皆苦但却又不肯修行,就是因为惑业的存在而放不下尘世间所拥有了一丝快乐以及快乐的可能性,可见惑业不仅使我们沉沦也障碍我们摆脱沉沦。 但众生都有向善求福之心,若想真正的得到福乐,就必须要知世间是苦、众生是苦,就应该发广大愿,努力去断除痛苦,所以若想离苦得乐就必须要断惑证真; 二,实现觉圆满。 从过程上来讲,离苦得乐就是断惑证真的过程,根据众生不同的因缘业力,断惑的程度不同证真的程度也就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断惑多一分,苦就少一分,发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乘佛子如果不积极努力的断惑证真,则实现觉圆满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所以若想成就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超越就必须要断惑证真。 来源:国学文刊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