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 2015-07-28 字体:【大 中 小】 |
|
卷二 沿革 谷城,隋县,在周为谷国。《春秋桓公七年贰》:“谷伯绥来朝”是也。今县治西北谷山下有谷国城。汉为筑阳县,属南阳郡,以筑水立名也。《水经注》云:筑阳,楚之附庸。秦平鄢、郢,立为县。汉封萧何少子延为筑阳候,为侯国。晋分属顺阳郡。《宋书志贰:扶风太守,今治筑口,领县为筑阳、泛阳。筑阳,旧县;泛阳,晋分筑阳立。见《水经注》。《旧治》云"梁析置义成,立义成郡"。考义成郡、县皆晋孝武帝侨置。《宋书志》云"义成太守今治均",唯时尚无均州之名,而均口已见于汉人所著之《水经》,则所云治均,固以均口为治也。均口,为均州、谷城接壤之所,《水经》:"沔水又东南,经涉都县东北。"按:筑阳有涉都乡,汉元光初为侯国。《注》云"均水于县人沔,谓之均口。"则均口固在涉都境内,后始为均州南界耳。是义成郡飞县立于晋,详纪于《宋书志贰,其不为梁时析置无疑矣罚毒志》第未详考耳。抚风后改为兴国郡,西魏废。后周又废义成郡。隋废筑阳县。开皇十八年,改义成为谷城县,属襄阳郡,县名所自立也。唐属襄州,宋属襄阳府,元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本朝因之。 【附考】《春秋桓公七年贰: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按:谷、邓二国壤相接,相约来朝,故同以春至,以夏行朝礼,非如滕、薛二国之朝鲁偶尔相值也。《传》与《注》皆不及,故表之涉都,故乡名。《郡县志》"筑阳县有涉都乡"是也。汉元光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弃子嘉《表》作喜。为侯国,国除为县。然涉都名县仅见《汉书侯表》及《水经》,后无闻焉,故不敢逮入"沿革",而附详之。唐省阴城入谷城,宋建为光化军,具详光化"沿革"中。 卷三 疆域 谷城县,在府西北一百四十里。东至张家集、泰山庙交襄阳县界各六十里,又祖师殿交界七十里;南至阎王壁交南漳县界一百二十里,又至郭家峪交界一百六十里,又平溪河交界二百里,又白岩交界二百一十里,又至坛旗荒交郧阳府保康县界一百九十里;西至王化山交郧阳府房县界一百二十里,又至班河交房县、均州界二百四十里,又阮绪沟交均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王福洲交光化县界二十里、又陡沟交界十五里。东南至黑龙庙、白马滩交襄阳县界各八十里,又至景家湾交襄、南二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开丰峪交保康县界一百九十里,又至界牌岭、马鬓岭交房县界各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大界山交均州界一百一十里,又至界牌娅、铁匠沟交均、光界各一百二十里,又至大峪交光化界七十里;东北至杨家冈交光化界五十五里,又王家河交界十五里。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 卷四 山川 谷山:县西北十里,一名谷神山。上有谷伯冢,下为谷国城。考《水经》:又南经谷城东。《注》云:沔水东经谷城南,而不经其东矣。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也。墉闉颓毁,基辈尚存。 阙林山:县西北四里,今名开林山。《后汉书》注《荆州记》:筑阳县八里,有开林山是也。《水经注》:沔水又南经阙林山东。本郡陆道之所由也。山东有二碑:其一即记阙林山,文曰“君国者,不跻高堙下。先时或断山冈以通平道,民多病。守长冠军张仲踰乃与乡人筑断故山道,作此铭。”其一郭先生碑:先生名辅字甫成,有孝友悦学之美,其女为立碑于此。盖朱本作“并”。无年号,皆不知何代人也。《隋书》注亦作阙林山。山下为筑阳侯国,乃汉封萧相国何少子延为侯邑也。 高亭山:县南五里。粉水潆绕于前,诸山群列于后,若屏嶂焉。《水经注》:沔水南经高亭山东。山有灵焉,士民奉之,所请有验。按:山上有大王庙,灵验,其以是欤?又有明知县高宁庙,宁有善政,庙食至今犹存。 薤山:《荆州记》作食韰山,县西南八十里。为县之祖山,层峦叠嶂,逶迤数 十里,至开林山而止。两水夹山而流,一为筑水,自山北来;一为粉水,自山南来。至县治东,两水会合,流入于汉。山上孤竹三茎,三年各生一笋,笋就旧竹死,代谢不已。每旱时祷雨,诸山云起,而此山无云,终不雨也,土人以此为验。下有温泉,四时皆温暖可浴,今湮塞而河水尚存,犹名温水河。筑阳八景,以“薤山叠翠”为第一,盖此山高峰耸秀,翠色特异。 大旗山、小旗山:俱在薤山旁,县西南八十里。 老军山:县南十里。上有文笔峰,高耸入云。 屏风山:县南五十里。相传仙人白玉蟾得素书于此。 四祖山:县西十五里。上有四祖庙废址。 古山:县西二十五里。上有古山观。 四方山:县西南三十里。 风山:县西南三十里。上有风洞,四时有风。 团山:县南五十里。《宋史》:咸淳八年,襄阳受围。宋闯于其西北清泥河造轻舟百艘,使统制张顺、张贵将舟师救之。发舟进团山,即此。按:清泥河在襄阳西北,源于均、房。自光化、谷城而达襄阳。闯之造舟,固在均、房,来进团山,后三日始得转战抵城下。是以襄阳、宜城,虽各有团山,而舟师所进,确在此山耳。迨顺战殁于水,越数日,浮尸遡流而上,似从汉水南来,岂顺尸下流入汉?忠魂知舟师已抵城下,复遡流而上欤?盖清泥河,即古之泥河。其水至白河口始人汉耳。 金牛山:县南八十里。唐广德寺铸万斤钟时,以牛负铜从此山入,故名。下有金牛寺,详“寺观”。 五朵山:县南九十里。明襄宪王、阳山恭和(追赠)、襄庄王墓,皆在是山,因改名永安山,是山乃襄、谷连界处。 万铜山:县东南九十里。唐时广德寺铸万斤钟于是山顶,因以名山,寺当在此山中。然《旧志》止有唐德寺在县东九十里。“唐”、“广”两字,恐为鱼豕之讹。 铜山:县西五十里。在薤山下。有明功臣邓愈基。考《五代史》,梁攻赵匡凝于襄阳,杨师厚为先锋,取谷城西童山木为浮桥,渡汉水,则当作“童山”。 青安山:县南八十里。明襄靖王墓在焉。迨忠王被难后,放遗骸附葬于侧。 赤山:县东南八十里。丹岩壁立,临汉江之上。 老鸦山:县西南五十里。 尖山:县西南六十里。 五龙山:县西南八十里。 大陌山、小陌山:俱县西北四十里,在涓口上。按:<县志》不载。涓口,惟光化东南有上下二涓口,当在两邑接壤处。 白虎山:县东南五十里。 凤凰山:县东南三十五里。 马鞍山:县西北九十里。 吕家山:县西南一百里。 倒驴山:县西九十里。高峻险绝,行道为艰。昔年运道经此,负米之驴多毙,故名。运米之说,恐妄。《旧志》作“行者驴多倒此”。 界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下有驿,西达均州。 汉水:自光化来,至干汊河入县境。又东南得洛溪口,又东经学城南,梁州大路所由也。泛水自梁州来流注之,谓之泛口。又南经阙林山,本郡陆道之所由。西北经县五里,有洲日袁曹洲,亦名沉槽洲。又南经格垒滩,又南为庙滩。又南经高亭山东至土门滩。筑水、粉水,俱自房县来,共流注之谓之筑口。水中有钟家滩、笋子滩。又东过漆滩。筑阳、山都二县,于此分界。又东过山都县东北,有故县滩。又迤南经小泛洲。洲在县南七十里,又东南流人襄阳县。 筑水:县北五里,今名古洋河。《汉书·地理志》应劭曰:筑水出汉中房陵县,东至筑阳,亦人沔。师古曰:今谷城县在筑水之阳。《明史·地理志》:竹山县之西,有筑山。筑水出焉。流入房县。经谷城县治,东南注于汉,谓之筑口。《旧志》不能详考,仅云:源出县之石花街山溪。盖筑水流入县,而石花街山溪之水亦会流耳。是水与粉水,夹薤山而流,筑水导山之北,至西河口与粉水会合,流入里仁里以入于汉,古筑阳县所由名也。《水经注》:杜预以为彭水,水出新城郡、昌魏县、界县。黄初中分房陵立。其说更为明确。 粉水:县南一里,又名粉渍河,俗称为南河。水发源于巴山,经房县流入,夹薤山而导其南,自西北绕县城南,与筑水会。又南经水磨滩、土门滩,东南流入汉。《水经注》:粉水导源东流注上粉县,取此水以渍粉,则皓耀鲜洁,有异众流,故县与水皆取名焉。上粉,古县名,所治之境无考。《旧志》云:萧相国夫人遣人渍妆粉于此,乃附会妄传也。至今河水清冽,深可丈许,一望澄澈到底。 泥河:其源详见“光化”。宋统制张顺、张贵率舟师救襄阳,由是河进至县之团山,转战而下,是河在县东数十里,流至樊城东,始拖会白河入汉。 干汊河:县北三十里。汉江涨,则与是河通,水过则干,故以名焉。 黑水河:县东六十里。源出县东山中,南流入汉。 泛水:《水经注》云:河水又南,泛水流注之。水出梁州阆阳县,历数县,而经泛阳县故城南。泛阳,晋分筑阳立也。自县而上,山深水急,枉渚崩湍,水陆绝经。又东流注于河,谓之泛口。按:泛阳为县,仅一见于《南齐书》注。后不知省人于何时。泛水自《水经注》后,亦他元可考。 白石河:县西南三十里。多白石。又五里为黄土河,地皆黄土。二水原不甚远,以土石异状受名,俱人于汉。 茅坪河:县西南五十里。 张家河:县西北三十里。 陶溪河、李家河:俱县西南三十五里。 莫家河:县北八里。 团湖河:县北十二里。 新店河:县西二十五里。 大峪河:县西三十五里。 卧佛川河:县西六十里。 王瓜河:县西八十里。 丁家湖:县东南七里。湖光潋滟,夜月溶溶。 水磨滩:县南三里。 筲箕滩:县西南十二里。 土门滩:县西南二十五里。 龙滩:县西南八十里。四滩俱属粉水。自此而上,滩濑甚多,险绝难行。昔年马家洞运米,皆由此进。存此,以见水运之险。 卷五 古迹 古谷伯城:县西北五里谷山下。周谷伯之封域。《水经》:沔水又南经谷城东。《注》云:东经谷城南,而不经其东矣。城在谷城山上。春秋谷伯绥之邑也。墉关颓毁,基堑犹存。按:谷城即指是城,非指县。以汉、晋时尚未名县也。《荆州记》:樊城西北有鄾城,又西百余里有谷城,谷伯绥之国,亦指是城也。 延岑城:县西八里。岑,南阳人。西汉未起兵南阳,筑城于此。一作岑起兵在武当。按:今县即汉之筑阳,隶南阳郡。岑或即其县人。 山都城:《旧志》入南漳,云在中庐镇。已订其讹于“中庐”条下。按:山都,汉隶南阳郡。魏武割隶襄阳。北周时,省人安养。是县当在襄邑西境。考《水经》:河水又东为漆滩,又东过山都县北。《注》云:山都与筑阳分界于漆滩。又云:沔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山都县治也,旧南乡之赤乡矣。沔北有和城,即《郡国志》所谓武当之和聚,山都旧尝治此。亦谓是处为故县滩。是山都故城,确在郡西,而不在中庐镇。稔矣,特改纪于此。至《郡国志》所称武当之和聚,似又隔筑阳一县矣。古书所纪,存其疑可也。 洛阳城:县东十三里,不知何时筑,址存。考《水经》:沔水又东南得洛溪口。《注》云:水出县东北集池陂,东南流经洛阳城北抗洛溪。溪水东南注沔水,则此城应在洛溪之阳,故以名城,其由来旧矣。考《宋书·志》河南侨郡,《徐志》有洛阳县。大明元年省,或即是县故城。附识之。 废筑阳城:县西五里。《汉书·地理志》:故谷伯国。师古曰:今襄州谷城县,在筑水之阳,汉为侯国,封萧何子为筑阳侯,即此。 涉都县城:《旧志》无。考《水经》:沔水又东南经涉都县东北。宋本作涉都城。《注》云:故,卿名也。按:《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汉元光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考《汉书·表》涉都侯喜,元朔元年,以父弃南海太守,降,子封二千四十户,此其国城。其地当在今均、谷交界之所。 张飞城:县西南五里,张桓侯所筑,址存。按:县八景一。为“水南荒寨”。云桓侯入州,安营于此,当即此城。 学城:《旧志》无。考《水经》:又东径学城南。《注》云:梁州大路所由也。旧说,昔有人立学都于此。值世荒乱,生徒罔依,遂其立城以御难,故城得厥名矣。按:《水经注》前纪:阴县东有阴县令济南刘熹子德怡,魏时宰县,雅好博古学,教立碑,载生徒百有余人,不终业而夭者,因葬其地,谓之“生坟”。则立此城之生徒,或即刘令所聚收欤? 格垒:县南十二里冈上,东临汉水。汉未刘表镇襄阳,其将李氏有奴仆数百人。李以其奴户立筑阳县率众保此。按:筑阳,汉县,非李所立。当立小堡于筑阳近城处,以自保耳,其地今名格垒嘴。 梳妆台:在薤山下,未详命名所自。俗传为在九天玄女庙旁,故名。 文龙书院:县西南六十里,地名温坪。相传刘文龙读书处。稽之《郡县志》,文龙行业,一无可考。询之父老,亦无知者。今考《南阳府志》有刘状元墓,云名文龙,金时状元,当即其人。后书院以道远迁城内,今亦废。其地有大石洞,内有石床、石灶、石案。又岩前有石几,尚存。旁有石马远望欲跃,为县中八景之一。《旧志》不载,今增入。 磨兜鞬石:县城外道旁。《荆州记》:在谷国旧城门,石人腹上铭云“磨兜鞬,慎勿言”六字。“鞬”传刻作“坚”。此亦金人缄口铭背之意也。 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二石人,相偶而立,腹上一刻云“巳及”,一刻云“未匝”,莫晓其义。 五女激:《旧志》无。考《水经注》:沔水北岸数里有大石激(小注,当作矶。)。名“五女激”,或言女父为人所害,居固城,五女思复父怨,故立激以攻城。城北今沦于水。亦云:有人葬沔北,墓宅将为水毁,其人五女无男,皆悉巨富,共修此激,以全坟宅。然激作甚工。又云:女嫁为阴县佷子,家资万金,而自小不从父语。父临亡,意欲葬山上,恐儿不从,故命言葬我着渚下石碛上。佷子曰:我由来不奉教,今从语。遂散尽家财,作石冢,积土绕之成一洲,长数百步。元康中始为水所坏。今石皆如牛榻,许数百枚,聚在水中。佷子,前汉人。按:《水经》记:沧浪洲下。云:汉水又东为佷子潭。《注》云: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佷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焉。所未详也,两条当参看。又襄阳太守胡烈,有惠化,补塞堤决,民赖其利。景元四年九月,百姓刊石铭之,树碑于此。考《晋书》山都县隶襄阳郡,故碑树焉。又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湖。兵戎之交,多由此济。晋太康中,得鸣石于此水,撞之,声闻数里。考《晋书·五行志》得鸣石在晋永康元年。似当从史。 卷六 陵墓 周谷伯墓:县西谷山上。《旧志》云:谷伯绥所葬也。按:谷伯嗣爵之君已多。《春秋·桓公七年》:夏,谷伯绥来朝。谷君之名始见于经。墓为谷君所葬,则可不必实指为绥也。 文将军墓:在粉水旁。隧前有石虎、石柱,甚修丽。闾邱羡之为南阳,葬妇墓侧,将平其域,夕梦文谏止羡之,不从。后羡之为杨佺期所害,论者以为文将军之祟也。见《水经注》。 唐王陵:《旧志》云:县西南五十里望城冈,翁仲犹存,然无以考其姓氏及称陵之故,姑载以存疑。 唐宰相张柬之墓:在涓口石马沟。 宋崇宁王妃墓:在崇宁寺之左。 元县令铁木耳墓:县西四十里。 明襄宪王朱瞻墡墓:在城南五朵山。王为仁宗第五子,始封于襄。为明贤王首称,葬后更山名为永安山。按:五朵山在郡西九十里,乃襄、谷两县交界处。 襄靖王朱载尧墓:县南青安山,庄王子也。崇祯辛巳之难,子忠王翊铭为张贼所害,亦祔葬焉。 追封襄恭王朱见淓墓:在县南五朵山。王为定王第三子,初封阳山王,谥恭和。迨康王无子,以王孙庄王绍封,得追封而改谥焉。 卫国公邓愈墓:在县西铜山。其地有珍珠泉、香炉石、旗鼓山诸胜。 御史陈让墓:在县□郊外。 卷七 城池 谷城县:经元乱无城。明洪武二年,知县方文俊创土城。成化初,王溥增筑。周六百八十四丈,高一丈二尺,厚五尺。十六年,段锦创门三,曰:迎曦、观澜、通仙。正德十年,康琮始甃以砖。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凿池深二丈,阔如之。后水汛城圮。杨文焕、苏继文递修。万历四年,王执中增高城三尺,增西郭门浚濠。崇祯十二年,贼张献忠叛于谷,掘平之。巡抚宋一鹤、抚治袁继咸委保康知县陶懋中甃复。本朝雍正二年,城东南水圮。六年,知县杨大中补修之。 卷八 学校 谷城县儒学:原址无考。宋欧阳文忠公《记》所称狄令栗易建成于县之左,拓文宣王庙为学舍,于其旁藏《九经》者,在今县治东南佑圣观右。宋末,毁于兵。元至元二十六年,主簿子谅始构葺。至正二年,知县徒单尝邴继父徒单政志改修。明初因之,有射圃亭。万历时直指使某过谷,命迁旧址西北半里,余委通判徐凤来、董其成。崇祯十四年,毁于张贼。本朝顺治六年,知县刘楷修复。十年后,复遭寇废。十七年,知县卢雍重建。康熙时,知县倪长犀、扈际兴、总兵祁伯豸、佟国弼先后修葺。其尊经阁与署久废。乾隆二十三年,知县周锡龙与多士议新之。 名宦祠:祀宋令丰稷、元杨乘、明高宁。以上见《明志》。傅继翼。见《赵志》。 乡贤祠:祀唐张柬之,明刑部郎中陈让,高唐知州王讷,户部主事赵聪,贡生宋祯、王政、彪式,长葛知县王奇。以上见《赵志》。 忠义孝佛祠:在。 节孝祠:在。 师生员额 教谕、训导各一员。岁科两试,每次取入附学生十二名。武生岁试,取额十二名。余同襄阳县。 学田 一西山石灰冲地:贰拾肆亩,纳租银肆两参钱贰分。 一白沙河地:生员彭逢年,捐置贰拾肆亩,纳租贰石壹斗玖升,又纳租银捌钱柒分陆厘。 一茅坪土门冲田:民刘再隆捐置壹拾玖亩陆分,纳租银参两五钱贰分捌厘。 一太平店滚子沟地:扬光辉捐置柒亩贰分,纳租柒斗贰升,又纳租银贰钱捌分捌厘。 一汪家洲地:陈麟捐置肆亩肆分,纳租肆斗肆升,又纳租银壹钱柒分陆厘。 一白沙河石桥地:本学官遗置肆十肆亩捌分,纳租肆石伍斗陆升,又纳租银壶两陆钱陆分。 卷九 坛庙 社稷坛:在城西半里许。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城南半里许。 先农坛祠:在县治西。 历坛:在城北半里许。 城隍祠:在城内东街。 关帝庙:在县治东。以上皆有司岁时致祭。 二程祠:在县西三十五里张村。 谷伯庙:县北八里。谷,周同姓伯爵。自汉以来,邑人立庙祀之。遇水旱祷之,辄应。北有谷伯庙桥。 武安王庙:在县治东。明嘉靖间知县董银移与萧酂侯同祠。 雨王庙:县西五里。祷雨辄应。“雨”或即“禹”之说。 高宁庙:县南五里。宁,正统中知谷城,多善政,邑人祀之于高亭山上。考宁祀名宦祠,而复立庙,不忘其恩泽,感人可知。 李侯庙:县西二十里。祀明未知县李大觉署襄阳死难,今祀襄阳忠烈祠。 阮公祠:县东街。祀明末死难知县阮之钿。 寺观 崇宁寺:县西南半里。宋崇宁中建,明时重修。 广德寺:《旧志》作唐德寺,县东九十里。隋大业中建。炀帝更名宝岩禅寺,唐太宗加“唐德”二字,明胡濙有《碑记》。按:县之金牛山、万铜山,皆有唐时广德寺,铸万岁语。则唐太宗所加当为“广德”二字耳。寺内有卧牛池、灵泉诸迹。卧牛池,相传隋炀帝宫姬有恶疾,愿出为尼,乘白牛至此寺。牛卧不去,姬乃止宿寺中。浃旬,见癫鼠屡啮一草,饮浴于池,既而癫愈。姬亦从采食沐浴,疾果愈,复人宫。备述其由,使视所食草,则何首乌也。至今池边盛生。灵泉,相传有龙其中,四时水涌,流至镇风桥入汉。 金牛寺:县东南八十里。宋宣和中建。 承恩寺:县南九十里。隋大业中建,有《碑记》及名人题咏。按:襄阳有大承恩寺,云隋开皇中建,即此寺。 洞山寺:县西三十里。地名新店。唐贞观二年建有石柱在焉。明中叶屡修。今康熙甲午年复加振兴。乾隆间僧开晓重修。寺临筑水,环绕其间,茂林修竹,映带左右。 演教寺:县西六十里。地名水堰坪。唐元和中建,明天顺、嘉靖时屡次修整。今康熙间僧慧光重建。清溪前后环流,傍有狮子岩,上有莲花堰,柏林千株,蔚然葱秀。乾隆中僧本清重修。 玉林寺:县西南五十里。 福山寺:县西北三十里。 古岭寺:县西南三十里。 万德寺:县北三十里。 弥陀寺:县西北三十里。唐贞观中建。 卧佛寺:县西六十里。 崇兴寺:县西北八里。 不二寺:县南七十里。梁太清中建,明永乐时重修。 古灵寺:县东南四十里。傍有古灵泉,相传与西蜀通。苦泉中浮一木鱼,上刻“西蜀某寺记”。 高山寺:县北八里。元至正中建寺,后有谷伯墓 风山寺:县西南四十里。上有风洞,四时皆有风。 古乐寺:县东南五十里。 务德寺:县东五十里。 回龙寺:县东南九十里。郡志作西北三十里。 龙池寺:县西一百里。 辉禄寺:县西北三十里。 佑圣寺:县治东,元至正中建。 圣母观:在薤山上。宋大中祥符中建,元至正重修。 迎恩观:县西八里过山之麓。明弘治中建。 真武观:县西四十里。 三皇殿:县西五十里。 回流观:县西南四十里。 玉泉阁:县东南六十里。 白鹤观:县西南五里。 卷十 里社 谷城县:明洪武编乡四,都十七。弘治增编都十五。嘉靖改编为里十九。 本朝顺治十年改定里十九曰:县市里、洛阳里、柴店里、沅下里、白沙里、沅上里、干汉里、涓口里、张村里、永清里、潭口里、南川里、后川里、石井里、永安里、新一里、新二里、新三里、新四里。后改存六里,曰:洛阳里、沅下里、永安里、新一里、新三里、新四里。 康熙十年归并更名田地仍入新三、新四两里。现编里共六。《旧志》载四十五里,误。 市 城内街曰:东街、西街、南街、十字街,城外曰:河街。在城西南。 坊 进士坊(为赵聪立)。玉宇雄飞坊(为举人王奇立)。良二千石坊(为松江知府方岳贡立)。汉代名臣坊(旧注缺。汉封萧何子为筑阳侯,疑为之立。) 村镇 仙人渡县,东十二里。陡沟,十五里。张家集,五十里。格垒嘴,县东南二十里。柴店,二十里。黄旌埠口、庙滩,俱四十里。太平店,五十里。茨河、砖桥镇,俱七十里。水南、小洲、丁家湾、回流湾、茅坪、汪家河、前庄、后庄、磨石、石库、郭家峪、廖家坪、五朵山、沔阳港、钟家洲、湖南集,县南二里。羊皋铺,三十里。新店,县西二十五里。余家店、苏家河,俱二十里。石花街,五十里。黄峪铺,六十里。 咎家铺,九十里。苍峪老雅山、笋芽峪、红峪、庆峪、习谷庙、马脑观、老母峪、隆峪沟、大旗山、小旗山、平顶山、长峪沟、风火山、倒驴山、五道岭、张家河、张村,县西南二十里。鹿凹、朴头树、阮家坊、任家营、李家河、古山坪、范家河、周家湾、易家畈、何家洲、九里坪、温坪、梅村、娅子口、白石洲、陶溪、黄土河、团湖、大峪、佛川、真武堂、雷家巷、小膻坪、七坪、大陌山、葫荻山、潭口、宋家集,县北五十里。后湖、古羊河、白沙、涓口、沅漕洲,县东北。唐家洲、花墓、土地岭、八里川、龚家塘、黑水河。 关梁 南关,南门外。西关,西门外。三教堂寨、罗圈石寨、倒岩寨、汤婆、寨石儿寨、龙泉寨、王羊寨、尖山寨、红峪寨、马家洞寨、李端岩寨、独山寨、易合寨、梁家寨、迷女寨、新修寨、蔡家寨、吴家寨、麻王寨、刘家寨、郝家寨、沙扒寨、屏风寨、观音寨,以上俱在汉江南。艾家楼寨、张家寨、钟家寨,俱在汉江东。古山寨。 沅漕渡,县东四里,相传袁术、曹操争渡处,然里有沅上、沅下,州有沅漕,不应渡名特易为袁曹,故纪仍《旧志》。两河口渡,五里。仙人渡,十二里。茨河渡,县东南七十里。南河渡,县南三里。柴店渡,二十里。太平渡,五十里,即半站店。绿豆石渡、李家渡,俱县西南三十里。何家洲渡,四十里。九里坪渡,四十五里。白鹤渡,县西八里。新店渡,二十里。范家河渡,五十里。干汊渡,县北三里,今名尚家渡,水涨则与古羊河通。龚家渡,十五里。花桥渡,县东北一里,即古羊河,以派出石花名。唐家洲渡,三里。 陡沟桥、仙人渡桥,俱县东十里。王政桥,五十五里,守道鲁之裕有《记》。柴店梁,县东南三十里。庙滩桥,四十里。锁风桥,八十里。砖桥,九十里。格垒桥、古路嘴桥,俱县南十五里。石桥,五十里。硫子沟桥,六十里。刘家桥、张村桥,俱县西三里。大峪桥,三十里。陈家桥,县西南十五里。孙家桥,二十五里。北城桥,县北一里。后湖桥,三里。谷伯庙桥,十里。 卷十— 官署 谷城县署:北倚城,为明洪武县丞潘仁美建。崇祯十二年贼毁。本朝顺治五年,知县刘楷建草署。康熙时,石韦、倪长犀相继易新,后人复增修之,规制乃备。 典史署:在县署东。 马脑观巡检司署:在县西一百八十里之阴岩山。乾隆二十一年新建堂室、廊庑,共一十八间。 襄阳镇总兵暑:在县署东南。顺治十六年自襄阳府城移镇于谷。大堂五楹,堂东书识房,西有燕厅,又西为箭亭、幕厅。堂后为川堂、内宅。前为头门。门旁执旗厅、前鼓乐厅、东西辕门。辕东有马王庙,厩附焉。 中营游击署:在县署西,旧为右游署。雍正七年改右营驻襄,以中游随镇。 守备署:在县署西南。 公廨 常平仓:六间,在城内东街,又九间在西街。 社仓:四十八处,乾隆二十三年归并作四处,在各乡。 养济院:旧在县西,废。乾隆三年知县刘嗣孔另建于南门外。 演武厅:在县东南二里,旧为民教场。 光化县署:旧在古酂城内西北隅。为明洪武知县程聪建。万历元年城迁今址,署建阜城街北。本朝增葺焉。 典史署:在县署东。 教谕、训导署。详“学宫”。 左旗营巡检司署:旧在县西二十五里。万历初迁驻旧城内。康熙初移驻新城之西关,二十八年,复移驻旧城北老河口之周家嘴市(名新镇)。署待建。 千总署:在城隍庙前。 (江祎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