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古城边的码头和渡口
发布日期: 2015-08-03 字体:【

易 水

环绕谷城县城有三条美丽河流,汉江、南河和北河静静地躺在无边的岁月里。在今天看来,这些河流已显得有些冷清,但在河流作为主要交通要道的历史中,它可曾是一条条人欢马叫,帆影片片,百舸争流的风景线。

有河流就有渡口和码头。渡口是有船摆渡,过河的地方;码头是供船舶停靠、装卸货物和上下旅客的场所。谷城县城三水环绕,沿线曾有过许多码头和渡口,近代有影响的主要有五个,即龚家河码头,仙人渡渡口,黄家洲渡口,城关镇码头,格垒嘴码头。这些码头和渡口,直接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交流物资,便利商旅,繁荣市场的重要作用。

码头和渡口与水上运输是紧密相联的。水上运输古称漕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1830年(明洪武三年),谷城县创建了河泊所,管理漕运事宜。漕运设立的有专门的组织,置有漕丁漕船,进行水运。其用途有二,一是供应朝庭和京城人口的用粮,一是供应军队作战需要。漕运的发展又促进了船只的建造革新和码头与渡口的不断扩展完善。

在建国前的千百年里,这些码头和渡口上停靠的大都是风格各异的木船,主要有尖头楸子、平头楸子、摆江、划子、驳船、襄扁子、麻瓢子等十多种。这些船只的载重量也各有不同。尖头楸子的载重量约1.8吨,平头楸子可达6吨,摆江载重27吨,襄扁子可达44吨。有一种谷城人自己制造的南河楸子是独具一格的船型。它是根据南河水流湍急,滩浅湾多的特点创造的一种尖头无舵,前后用两片大棹的特殊构造船型。这种船船身18米长,宽2.7米,逆水行驶阻力小,容易分水破浪;险滩急流转弯快,前后用棹不用舵,行驶敏捷,便于越浅滩过,是山区河流较为理想的运输船舶。

清代中叶,南河民间运输有了发展,谷城市场也开始繁荣。房、保、谷三县盛产火纸、木耳、桐油等土特产品,年产量600多吨;每年出口原木、毛竹1000多吨,药材20多吨,由南河运到城关码头。城关新街、河街开设的山货行、木柴行,是专为南河出口的物资服务的;城区中心开设的布匹、食盐、粮食等商店是为南河进口的物资服务的。南河运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不断地扩大了码头的规模。

谷城由汉水运输下行,到汉口为终点。下水运输多是火纸、木耳、药材、柚油、烟叶、生漆、香油、棉花等到土特产品和农副产品。上水运输多是棉纱、煤油、红矾、布匹、盐、糖、百货、瓷器等轻工业产品。

建国后,为了保证物资供应,积极发展水运,政府冶理了河道,整修了码头。1960年左右,又对汉水经过的黄家洲进行了河道治理,去弯取直,筑坝建堤,加深河床,使木船在冬春枯水季节通行无阻。与此同时,为了增加船只的吞吐量,又在各码头修建了港口。龚家河码头作为县城的陪港,由当地承办,年吞吐量约7000吨;格垒嘴码头在汉水与南河的交汇处,为县城提驳港,年吞吐量约30000吨;城关码头是县城的主要港口,也是房、保两县物资汇集的转达处,年吞吐量约80000吨。这些港口在建国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承担着谷城进出口物资百分之四、五十的货运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普及,铁路纵横,汉水、南河上游建坝分流,下流正常流量巨减,加之水运周期长,运价高,因此物资运输普遍弃水就陆,近几十年来,码头渡口基本消失,已看不见帆樯舟影,也听不到高亢的汉江号子声了。

追寻历史足迹,我们深深地感到那往日曾经辉煌的码头和渡口所承载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但她沉淀下来的文化却在汉江湿地留下了根蒂。多变的江风和艰难的奋进精神已深深刻入汉江湿地人的灵魂,熔铸成了他们坚韧、豪爽、诙谐、乐观的文化性格。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