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烈士无名 忠魂长存
发布日期: 2016-06-28 字体:【

记者严俊杰 朱维平 杨洋 通讯员肖春丽

在谷城县五山镇黄山垭村,8名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长眠于青松翠柏之间。当地百姓感念他们生前为了谷城解放浴血奋战,将其厚葬于村口,称为“八座坟”。此后,中共地下党员何敬业和解放军八十五团团长王希林相继葬在此处,2013年,这里被命名为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

6月24日,襄阳日报《无声的讲述》报道组来到黄山垭村,追寻革命先烈的脚步。

一条狭窄的道路在薤山的崇山峻岭间蜿蜒,到了黄山垭村村口,被依山而建的十多米高的城门拦腰截断。城门上方的城楼如今是五山革命历史陈列室,城门右侧的小路,一直延伸到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

10座坟茔依次排列,陵前溪水潺潺,陵后鸟声阵阵,周围松柏苍翠。伫立于烈士陵园前,五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杜权成讲述了70年前动人心魄的战斗场景。

1946年9月,中原突围部队在鄂西北地区立足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新成立的鄂西北区党委和军区决定派军区副司令刘昌毅率领独立旅2个团,选择一处山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设下埋伏,待机歼敌。

“经过侦察,他们选择在五山镇马鞍山至黄山垭寨坡这条30多里长的山沟设伏。”杜权成说,这是敌人侵扰房县、保康、谷城的必经之路。10月初,敌人又开始扫荡,当地农民机智地将国民党部队引入埋伏圈,独立旅轻重武器同时发射,打得敌人惊慌失措。这一战,歼敌80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一批,解放军牺牲8人,伤10多人。“当时战事紧迫,部队没留下8名革命烈士的姓名就走了。”黄山垭村村主任邱远明说,当地百姓将8名革命烈士厚葬于黄山垭村村口,取名“八座坟”。

岁月流逝,忠魂长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五山镇政府先后两次修缮烈士墓,中共地下党员何敬业和1949年4月在黄山垭剿匪中壮烈牺牲的解放军八十五团团长王希林,亦厚葬于“八座坟”。

据邱远明介绍,1948年,谷城虽已解放,但当地仍有土匪占山为王,经常滋扰百姓。当时在谷城开展工作的解放军八十五团团长王希林决定剿匪。1949年春,王希林在黄山垭寨堡劝降土匪时,不幸被冷枪击中,壮烈牺牲。“王希林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谷城牺牲的职务最高的解放军首长。”杜权成说,为了纪念他,1995年,黄山垭村修建了一座混凝土桥,村民将其命名为“希林桥”。

“中共地下党员何敬业是在范家大尖被捕的,国民党反动派本想将他运到郧县审问。”邱远明说,一路上,何敬业坚贞不屈,行至黄山垭时,反动派将其活埋。

“2013年,‘八座坟’被命名为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邱远明介绍说,现在,这里是五山镇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节日有中小学生和附近居民到此祭扫墓地,缅怀先烈。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