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07-19 字体:【大 中 小】 |
薤山红军游击队树旗的陈家院子 游客在红军村的红军路参观 薤山红军游击队司令部旧址 □本报通讯员帅瑜 谷城县有两个“红色村”,一个是南河镇的苏区村,一个是薤山林场的红军村。你可别小看了这两个界连界的不起眼小山村,她可是从头到脚都红透了 苏区村原叫七里沟,红军村原叫薤山阳坡,1949年以后分别被命名为“苏区村”和“红军村” 红军游击队在此活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1930年春到1931年初,中共谷城县委已发展有当铺、九里坪和庙滩三支游击队,成为谷城农民革命运动的武装力量。 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针对斗争的需要,中共谷城县委决定将革命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并立足大薤山,面向全县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三支游击队被带上大薤山,于1931年4月建立起一支拥有100多人、40多支枪的谷城人民自己的武装――薤山游击队,七里沟和薤山阳坡也就成了游击队活动的地方。 以薤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后,在方圆百余里内均有游击队、农民赤卫队和自卫军活动。到了1931年7月下旬,薤山游击队已有300多人、100多支枪。这时,中共鄂豫边特委和谷城县委决定将薤山游击队改编为薤山红军游击队。 8月15日,薤山红军游击队正式在薤山陈家院子树旗。这支由中共鄂豫边特委领导的鄂西北地区唯一一支党的武装,第一次在旗帜上贴上了镰刀、斧头和“中国红军”四个大字。 游击队司令由帅本朝担任,聂汉章任副司令,龚春林任参谋长,他们都是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共产党员。司令部下辖7望队、保卫队两个直属大队和10个游击队。至此,薤山红军游击队鲜红的“中国红军”大旗,高高飘扬在薤山上,映红了崇山峻岭。 家家户户入红军 薤山红军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镇压伪保安团、铲共义勇队,并把土豪劣绅的钱财分给穷苦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戴。 薤山红军游击队的诞生,让当地穷苦农民看到了希望,他们为红军送粮、送药、送情报……薤山上下的农民纷纷参加红军。在七里沟,参加红军的人更多,从十几岁的娃娃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从铁匠到医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加入红军队伍的人。 我爷爷帅本善就是在这时参加红军的,他杀敌用的一把军刀一直被我父亲保管着,直到2001年赠送给县里。 我的老家帅家湾地处山凹,只有一条路入村,若发现村头有敌人,红军可以迅速从后山进入大薤山的密林中,十分安全;加之游击队司令帅本朝和我爷爷是本族弟兄,因此薤山红军游击队、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们时常夜晚在帅家湾开会,红军战士们也经常到我爷爷家喝茶、吃饭…… 1931年11月上旬,国民党51师范石生部、69师赵冠英部、均光谷三县联防总指挥余希珍部、国民党鄂豫陕边防总司令赵文启部和谷城民团,以10倍于红军游击队的兵力围剿薤山,一时间大薤山笼罩在乌云滚滚之中。 血战大薤山精神激励后人 11月14日凌晨,敌人分三路同时进攻薤山。薤山红军游击队边打边撤,突出一道道包围圈,300多人牺牲过半。 31岁的赤卫队队长周满义被捕,敌人用铁索穿其锁骨以防逃脱,最后英勇就义。游击队指挥员左传金、刘世德率红军战士和1000余敌人苦战4昼夜,刘世德牺牲,大部分红军战士阵亡。 11月底,仅剩的120人红军游击队,在敌人的疯狂围剿中,大部分战死,剩余部分被冲散。帅本朝受重伤,在战友的救援下才冲出包围圈。 在薤山帮助工作的宜城县委书记、27岁的胡培洲被捕后,敌人设宴款待,可胡培洲始终只有一句话:“要问共产党员,老子就是一个。要问还有多少,全国到处都是。”最后他被杀害。 红军游击队创始人之一傅春泉,被冲散后躲在一个山洞,靠吃红薯和野菜度日。5天后,被敌人发现,敌人惨无人道地将傅春泉剖腹挖心致死。游击队副支队长李洪善牺牲时年仅25岁,其家人10口或饿死山中或溺水自尽。 在这个时期惨遭杀害的红军及群众,已无法统计人数。大薤山方圆百余里根据地成了杀人场,到处都有红军遗体。我爷爷帅本善为躲避敌人追杀,只身在外躲避大半年才悄悄返回帅家湾。 这片土地上,无处不洒有红军的鲜血。那些牺牲的红军和支持红军的群众,血战大薤山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七里沟、薤山阳坡分别被命名为“苏区村”和“红军村”。如今,来此探访当年红军遗迹,聆听红军战斗故事的人们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