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11 字体:【大 中 小】 |
作者:帅喻 薤山,鄂西北乃至湖北,这都是一座闻名遐迩的红色大山。 85年前,就在这座山上,诞生了鄂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队伍——薤山红军游击队。 薤山上有了游击队 1928年秋,谷城县农民赤卫队总队长傅春泉,在参加了石花和县城两次农民暴动失败后,被县委书记高如松护派到枣阳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继续革命。 1930年春,傅春泉肩负党组织交给他的使命——恢复谷城革命斗争,回到了家乡谷城。在高如松的支持下,傅春泉开展建立革命武装。他秘密串联发动群众,建立起谷城农民运动第一支武装力量——当铺游击队,并任队长。同时,傅春泉又与庙滩党支部书记姜步瀛联系,组织了一支七八个人的精干游击支队,由姜步瀛任支队长,归当铺游击队领导。 同年冬,谷城县委指示九里坪的共产党员李陶庵,在九里坪组建游击队。到1931年初,这三支游击队已成了谷城农民革命运动的武装力量。 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针对对敌斗争的需要,高如松决定将革命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立足大薤山,面向全县建立革命根据地,遂通知傅春泉领导的当铺游击队、庙滩游击队上大薤山,与李陶庵领导的九里坪游击队汇合,于1931年4月间建立起了一支在党的领导下,拥有100多人40多条枪的谷城人民自己的武装——薤山游击队,傅春泉任总队长,李陶庵任副总队长。 就这样,以薤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方圆一百多里均有游击队和农民赤卫队、自卫军活动。 配合贺龙勇杀敌 薤山游击队是鄂豫边特委在鄂西北建立的唯一的一支党的武装,它的建立,震惊了国民党伪县政府,国民党部队数次上山围剿。薤山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势与敌人周旋,不仅未被剿灭,反而还得到了发展,形成了200多人70多条枪的武装。 1931年5月15日上午,由贺龙率领的红三军第七、第八两个师的主力部队,从保康抵达谷城紫金大观音堂。红军主力来了,薤山游击队负责人立即前往大观音堂,向贺龙汇报了谷城革命斗争的情况。 贺龙对薤山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不断粉碎敌人围剿给予了高度赞扬,表示要大力支持薤山游击队的发展。 5月16日上午,红三军第七师、第八师的4个团的兵力攻打石花街,薤山游击队奋勇当先,紧密配合了这次战斗。 5月21日,红三军离开谷城北上。红三军军部教导团团长汤慕禹把红军班长、共产党员龚春林,留在薤山游击队担任了参谋长,以加强军事领导和指挥。 薤山游击队在红军的帮助下迅速壮大起来,并建立了以薤山为中心,东西50多里、南北80多里的薤山游击根据地。 6月20日早晨,龚春林、帅本朝奉命带领游击队员,包围了紫金垭子口地霸蔡子晏家,捉住了蔡子晏及他的两个兄弟,缴获长枪10支、短枪2支,此事震动了谷城全县。 正式改编竖大旗 1931年7月下旬,鄂西北地区的敌人联合9个团的兵力,从东、北两面围剿红三军。为支援红三军反围剿,薤山游击队和红三军第七师并肩作战,有力地配合红军消灭敌人。 战斗后,游击队不仅没有损失,反而还得到了发展,这时已拥有300多人、100多支枪。这时,谷城县委决定将薤山游击队改编为薤山红军游击队。 1931年8月15日,薤山红军游击队正式在大薤山上竖旗,第一次在旗帜上贴上了镰刀、斧头和“中国红军”四个大字。 帅本朝任司令,聂汉章任副司令,龚春林任参谋长。司令部下辖瞭望队、保卫队两个直属大队和10个游击大队。 兵强马壮反围剿 薤山红军游击队的壮大,让谷城穷苦农民看到了希望,他们送军粮,送情报,参军参战,人马迅速发展到3000人。 1931年9月初,国民党4个中队的400多人摸上薤山,偷袭红军。 当时,参谋长龚春林率大部游击队到紫金打游击未归,司令部仅剩司令帅本朝和瞭望队20多名游击队员。 双方激战时,龚春林率主力赶回,从敌人背后攻击。两面夹击,打死打伤敌人60多人,缴获枪支30余支,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又组织第二次围剿。 9月26日,10个中队1000多敌人,分3路围攻薤山红军游击队。经过半天的猛烈交火,游击队将敌人全部击溃,又赢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11月,国民党51师范石生部、69师赵冠英部、均光谷三县联防军总指挥余希珍部、郧属总司令赵文启部和谷城民团,以10倍以上的兵力围剿薤山红军游击队,薤山红军游击根据地终于丧失了。 在苏区村,在红军村,在大薤山上,无处不洒有红军的汗水和鲜血。他们的英名永远载入鄂西北革命史册,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楚天快报记者陈洋波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