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中国共产党谷城历史上的十个“一”(二)
发布日期: 2019-07-30 字体:【

中国共产党谷城历史上的十个“一”(二)

谷城最早有党组织活动的地方:五山镇九里岗村

1926年8月,中共湖北地方执行委员会根据鄂北学生运动的高涨和革命发展形势的需要,决定撤销中共襄阳特支,同时在枣阳、襄阳、谷城建立党的县级组织,并选派共产党员李金铭(枣阳人)到谷城负责党组织的领导工作。李金铭到谷城后,首先以五山九里岗村为中心,把同学孟宪之家作为联络站,奔走于五山、石花之间,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积极分子,秘密建立党团组织,发展进步农民入党入团。先后发展了孟宪之、孟森林和孟国夫等一批共产党员。随着北伐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谷城人民欢欣鼓舞,精神大振。在这一有利形势下,高如松也经常从襄阳回家乡指导工作,和李金铭一起研究进一步发展党团组织问题,领导谷城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援北伐战争,帮助建立国民党谷城县党部,将反帝反封建运动推向高潮。

在建党初期,党、团员的发展都是秘密进行的,为保证党组织的战斗性和纯洁性,每吸收一名党员,均作严格的考察。当时发展党员主要有两种对象:一是家无积产,经济困难,表现很好的农民;二是在与反动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按照党章规定,县级党组织对党员条件也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一、对党忠诚,有共产主义信念;二、不怕牺牲,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三、联系群众,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四、永不叛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五、勤劳朴素,按照交纳党费。

在党组织领导下,共发展数十名共产党,近百名共青团员和数百名农民协会会员,对推动谷城革命斗争起到了骨干作用。城关的龚继述(龚振)、江云樵、丁壮夫,盛康的李晓葛、傅伯绩,庙滩的姜步瀛,太平店的卓正炳、徐子彬、王卓斌等,都在这一时期被发展为共产党员的。与此同时,高如松、李金铭还利用有些农村中的知识分子党员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其家族和亲戚中培养积极分子入党。仅盛康区,李晓葛就发展了李陶庵、李鼎臣、李月如、李兴让、李楚昭、李麟、李世富、李世湘等9人相继入党。这些党员遍布全县各地,成为传播革命火种、发展壮大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党组织在注重发展党团员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党的政治和军事干部。1927年春,李金铭从革命发展的长远需要出发,选派孟宪之等到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其他学校学习,以便结业后,回乡更好地领导谷城农民革命运动。

1927年,“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根据中央的决议以及南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决定在鄂北的襄阳、枣阳、随县、谷城和南漳为鄂北暴动区。为此省委派张学武到鄂北组建中共鄂北特委。并将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工人运动讲习所学习的鄂北籍工农运动骨干高如松和孟宪之派回谷城建立县委。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谷城委员会正式成立,由高如松任书记、孟宪之任委员。中共谷城县委建立后,即着手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发展党员,先后在全县建立了1个区委、5个党支部(茨河、岛岩沟、三官庙、盛康、庙滩)和若干党小组(九里岗、黄家岗、城关镇、石花、太平店、仙人渡等)。至1928年春,全县党员已发展到400人。其中,在茨河就发展党员10多人,并培养农民骨干100多人。

中国共产党在谷城的建立,是谷城县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到谷城,并与当地革命运动开始结合的产物,它标志着长期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谷城地区先进分子终于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从此,谷城的革命斗争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因此,五山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

作者:詹 丽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