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9-08-02 字体:【大 中 小】 |
中国共产党谷城历史上的十个“一”(八) 谷城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组织:谷城县苏维埃政府 1930年7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六军前委在普济观召开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红二军团组成后,由于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红二军团在战斗中失利,被迫脱离洪湖苏区,来到湘鄂边界,为湘鄂西的革命运动打开了新局面。 1931年3月底,红二军团转战到长阳枝柘坪休整。部队根据中央指示,将红二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简称“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在枝柘坪休整期间,召开了枝柘坪会议,会上制定了“开辟荆门、当阳、远安地区,进逼宜昌、沙市,联系洪湖的‘北渡军事计划’。”4月初,红三军根据枝柘坪会议决定,开始北上。4月下旬到达保康的马良坪,准备在马良坪开展地方工作,期望重建荆当远根据地。但不久,敌人就集中51师范石生部、69师赵冠英部、教三旅郭勋部共计10余个团的兵力,从远安、襄阳、谷城分头向马良坪合围,企图将红三军围歼于远安、南漳地区。5月11日,各路敌人开始向马良坪进剿,贺龙率部迎敌,激战一天,未将敌击退。次日晚,贺龙率部向北突围,8师24团在激战中被敌人隔断,与主力失去联系,该团在许光达率领下,向西突围,几经周折进入房县九道梁一带打游击。 1931年5月13日,由贺龙率领的红三军7师、8师,从保康马良坪经歇马河进入谷城境内,经紫金的玛瑙观、官坊、财神庙,过白峪沟、柳树沟,翻越母猪垭,然后下百梯,于15日上午,抵达谷城的大观音堂与鄂豫边特委领导的薤山游击队会合。 红三军主力到谷城后,一方面派出干部和战士在城镇及郊区大量印发传单,张贴标语,宣传红军的宗旨和政策,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以消除国民党对人民群众的反宣传;一方面对当地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反动恶霸加以惩处。扩大了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密切了军民关系。到1931年夏,谷城的党组织空前发展,大量革命志士参加共产党。当时,党员发展到300人。其中,农民255人,占85%,知识分子、工人、士兵分别有15人,各占5%。薤山游击队成员达200余人。 为适应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县委决定广泛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和根据地建设。当时游击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枪支,200人,只有枪支几十支,而且质量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游击队通过打击、惩治土豪劣绅,不仅获得了一部分武器,还扩大了党的影响,并在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到8月底,游击队已发展到300余人,有枪支100余支,这时县委决定将薤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薤山红军游击司令部。 地方红军的不断壮大,全县穷苦农民看到了光明,他们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援,有的送军粮,送衣、送鞋,有的送情报,有的积极参军参战。当时,薤山革命武装和各地组织起来的农民赤卫队加起来有二三千人。 在谷城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薤山游击队不断壮大,谷城中心苏区日益巩固,广大群众受到很大鼓舞,谷城苏区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 同年9月,红25师党委和谷城县委于战斗间隙在盛康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建立谷城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10月初,县苏维埃政府正式在薤山成立。 谷城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薤山避暑别墅内。这是谷城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县级革命政权组织。与此同时,谷城各地的乡农协,也按乡苏维埃的规模建制改并。先后成立了张村棚、岛岩沟、九里坪、白庙沟、兴隆寺、小沟、温坪、龙滩、官坊、玛瑙观等28个乡苏维埃政府。到1931年11月,谷城革命根据地,东至金牛寺、西至官坊、南至粟谷、北至石花街,整个苏区方圆100公里,苏区人口和面积均占全县一半以上。在全县31万人口中,就有近10万人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