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1-02-18 字体:【大 中 小】 |
对于春节来说,零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自己解馋,还是招待亲友,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零食是指三餐以外,吃喝的所有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超市里的零食琳琅满目,我们该怎么选择呢? 以下零食,已经被拉入“黑名单”了,大家别踩雷! 选购年货,5类零食慎选 含反式脂肪酸:警惕配料表标“0” 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升高体内的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是冠心病。 反式脂肪酸不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一般会储存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导致发胖。 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青少年吃太多,会干扰必需脂肪酸代谢,对发育不好。 含食物“三高”:诱发脂肪肝 以饼干、膨化食品、糖果为主的零食,也多有“高盐、高油、高糖”的特点。这类零食不宜多吃,否则对身体的伤害大。 来自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多吃“三高”零食易得脂肪肝。在正餐外,频繁摄入此类零食,长肉的同时,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也在降低。 含各种“剂类”:伤害免疫系统 有些零食,如方便面、火腿肠、果冻、口香糖等,为了口感,往往会添加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人工色素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超过标准和用量的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机能免疫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一旦长期食用含过量添加剂的零食,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另外,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对钙的吸收,过敏体质、哮喘、多动症患儿更不能吃。 无过敏源信息:可能是三无产品 正规的零食,一般会在包装上注明原料,以及接触到的可能导致过敏的原材料。但是,有很多三无产品没有这项说明,这对孩子来说潜在安全隐患。 因此,在选购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和零食时,如鸡蛋、牛奶、花生、芒果、菠萝和海鲜等,记得看清楚配料表,没注明过敏原的谨慎购买。 标榜“无糖”的食品:没想象中健康 一些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将“无糖”、“低脂”、“0添加”等字眼作为零食的卖点,标注在零食包装上。 很可惜,这些零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健康。比如“无糖”饮料,其为了保持味道,会加入“人造甜味剂”。 专家表示: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是最健康的饮品。常喝无糖饮料的人,其大脑在接收到甜味的信号后,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反而增加对真糖的渴望,不利于减重。 提醒大家:购买零食时,要仔细阅读配料表,除了看脂肪含量之外,还要关注总热量、糖(即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配料表里的热量、钠含量越低越好。 披着“健康”外衣的零食“黑名单” 以下几种零食,在超市里很常见,它们看似很健康,实则一点也不健康!买年货“遇上”它们,最好不要买。 即食类 ① 果蔬片:炸干型果蔬片油脂含量,冻干型的糖分多、热量高。 ② 盐焗坚果:经过多种加工,增加油脂、盐的量,对血压不好。 ③ 粗粮饼干:为了增加口感,会在饼干中加反式脂肪酸等,导致热量超标。 饮品类 ① 果蔬汁:通常会放很多糖,升糖指数高、纤维少,几乎不含蛋白质和脂肪。 ② 花式燕麦片:将少量谷类与大量淀粉、白砂糖、盐等结合,降低谷类营养。 ③ 果粒酸奶:一盒200g的果粒酸奶,热量达200大卡以上,不如喝原味酸奶。 ④ 谷物牛奶:谷物含量少,不能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还额外加糖。 ⑤ 坚果饮料:糖多、没营养,建议直接吃原味坚果。 ⑥ 乳酸菌饮料:普遍高糖,乳酸菌类大部分活性只能保持短短几天。 ⑦ 甜味茶饮料:1杯甜味奶茶饮料的含糖量约等于12块方糖。 零食试试这样买,更健康 零食并非全部都是不健康的,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美味的零食,可以在三餐之间帮我们补充日常所需的营养素、微量元素。 健康的零食,要满足以下原则: 低钠 大家在购买零食时,记得看看配料表中“钠”这一项是否有超出标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提出:2~5岁儿童的摄钠量是每天不超过1200毫克,即每天不超过3克盐;成年人的摄钠量是每天1000~2500毫克,即每天不超过6克盐。 低糖 如果配料表上有麦芽糖、半乳糖、乳糖和果葡糖浆等,就要谨慎买了。 低脂 有些商家不会直接在配料表上写反式脂肪酸,如果发现配料表上有精炼植物油、植物奶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精、氢化植物油等,即添加了反式脂肪酸。 注意:零食配料表中的反式脂肪酸标“0”,是指“低于0.3%的限量标准”,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式脂肪酸,多吃仍然有风险。 少添加 配料表中的成分越简单越好,尽量选择天然原材料靠前的。 选购零食时,看看配料表上: ① 防腐剂:带有“苯甲酸、山梨酸、亚硫酸”字眼等。 ② 甜味剂:带有“糖”“蜜”“甜”字的,如糖精、甜蜜素等。 ③ 增稠剂:带“胶”字眼的,如明胶、果胶、卡拉胶等。 ④ 人工色素:带“红、黄、蓝”等颜色字眼的,如胭脂红、柠檬黄等。 因此,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大家应优先选择新鲜水果,以及未添加油脂、糖、盐的坚果,鲜奶、纯酸奶等奶制品。 来源:健康湖北 责任编辑:冷晶晶 / 编审:翟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