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1-02-24 字体:【大 中 小】 |
1 “条款”内容繁多、专业性强 消费者被过度收集信息而不自知 2 过分追踪与收集用户“数字足迹” “精准营销”的诱导性极强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遭遇:才搜索过某品牌新款手机,小贷公司的消费贷广告就出现在眼前;刚在朋友圈赞美过一位明星的颜值,医疗美容整形和“美容整容贷”的推荐就翩然而至…… 这些“精准营销”的背后,正是一些互联网平台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充分掌握”。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会过分追踪与收集用户“数字足迹”,不当使用数据驱动式营销策略。 在用户诸多“数字足迹”中,最具“含金量”的就是各类金融信息,包括账户信息、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构建起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信用”支柱。通过挖掘用户的金融行为,分析用户金融行为特征,大量推送金融营销广告,使“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被一些资信脆弱人群所接受。 当更多的高风险、低净值人群被吸引进入“无抵押消费贷”陷阱时,金融风险也就悄悄开始酝酿。因此,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课题组提醒,要督促大型互联网平台在合法、合规、合情、合理、适度的前提下挖掘信息价值,促进消费升级,而不是薅信息“羊毛”,更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3 互联网平台提高了信贷的“可获得性” 却往往忽视“可负担性” 4 消费者如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 专家建议: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翟竞
|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