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又逢金秋 承恩情浓 ——《大承恩寺》中女作家作品解读
发布日期: 2021-10-27 字体:【

“新金洋杯”2020年金秋承恩征文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又是一年金秋到。

当我手捧富平君快递来的《大承恩寺——新金洋杯征文选》一书,大呼:三生修为,功盖万铜;大气,精致,厚重!一是说富平君从发端,到出版,历时一年的艰辛和努力,终于大功告成;二是洋洋洒洒22万字的《大承恩寺》,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完全能为大承恩寺塑身、正名和赓续。

欣喜之余,爱不释手,细细品味,掩卷而思。我乃一介樵夫,又是金融专业,看报表,玩数字的,闲暇偶尔写点乡土的、怀旧的小文章,浅尝辄止,粗枝大叶,对诗、词、赋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所以,注意力一下被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绣花功夫和超尘脱俗的女作家们所吸引。发现她们的作品确实妙笔生花,令人耳目一新,给《大承恩寺》增色不少。

作家席星荃老师在《漫谈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讲到,写好散文的关键是立意,而立意就是要有个性,要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些女作家们在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独辟蹊径,令我望尘莫及、自叹弗如。

严榕以“楠木的缄默”“毗卢佛的微笑”和“灵泉的心跳”, 大承恩寺景区三个看似不起眼的事物,穿越时空,追古溯源,渲染情绪,思路清晰,文字细腻。她把大承恩寺作为一棵大树的主干,辅以楠木、毗卢佛和灵泉这些枝丫,穿针走线,使得“根深、干壮、枝叶茂盛”,结构严谨,文字丰满。她写楠木“仿佛是一个隐喻,不动声色地提醒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 它凝望着大承恩寺的兴衰荣辱,保持着深深的缄默”,这是在让楠木说话,道出了历史的厚重;她写毗卢佛“沉默无语”“沉默也是一种回答”“莲花座上毗卢佛在微笑”“它端坐在世间的岁月里,也并非平安”,这是让毗卢佛在说话,说出了岁月的沧桑;她还写了灵泉“汩汩、哗哗、潺潺、泠泠”的心跳,把“历史的真相,隐藏在世间的皱褶里”的“扑朔迷离”“困境与磨难”“朝代与岁月的更替”,把千年承恩的本真交给了读者。

严榕的文章采取边叙边议、夹叙夹议、发散思维的方式,有放有收、游刃有余。最后,“恍惚之余,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一个个风云变幻的朝代,总是以强者英武骁勇的身姿开篇,而留下背影的,往往是一些柔弱哀怨的灵魂。”联想丰富、激荡人心,堪称奇文!

蒋琦比较老到,她是谷城人,对大承恩寺比外人更了解,对承恩文化研究更走心,对文字把握更精准,可见她是下足功夫的。她没有像很多作家那样泛泛而谈、落入窠臼,而是选择从《承恩寺的一池锦鲤》娓娓道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大承恩寺的起落、沉浮,犹如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慢慢地打开,款款地领读,再轻轻地合上,用一句“锁风桥下的一池锦鲤,知足惬意的样子,真是一副大彻大悟的样子——世间万物都活在自己的选择和命运里”为结语点题,意蕴悠长、振聋发聩,是为妙章!

有趣的是蒋琦在写罢征文之后,好像感到还不过瘾甚至意犹未尽,又“在历史遗留的只言片语间,去爬梳有关古寺大名的线索”,撰写了《“承恩寺”还是“大承恩寺”?》在2021年10月22日的《襄阳晚报》“汉江临眺地理”栏目发表,图文并茂,几乎是一个专版,挺张扬,很震撼,进一步扩大了大承恩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甘代柱 摄影

我出去采风不喜欢大轰大嗡,而往往是独往独来,这样可以专心致志、互不打扰。但是,尚思华这次是在跟随襄阳作协三十多人的采风团去的承恩寺。她按照既定的路线,跟着大部队,听李所长讲解,走马观花地游历古刹,用心感受古寺文化底蕴,于细微处见真章,在点滴中找寻有价值的东西,文章简单不失内涵,从而“深深地感悟:这个寺院历史渊源深厚,建筑环境特殊,地质结构特殊,生态环境特殊,有一种奇特的‘金字塔’效应”。还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一次短暂的接触,大承恩寺那……的‘承恩八景’牢牢地镌刻在我内心深处。”实在难得!

葛炜则以一次恩遇——第一次到承恩寺的经历和感受,突出表现和揭示了承恩文化的精髓——知恩感恩。文章虽没有大起大落大彻大悟,但文字简约耐读性强。

李仕佳,参加征文大赛时,还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小荷才露尖尖角”!她的文章脉路没有新颖的地方,但是她把切入点放在了“承恩古寺雨落时”,却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明显地可以看出其文风很受其父文泉老师的影响,娴熟而又流畅。比如:那“不大不小的雨,不疾不徐地落着……满山的苍翠沐浴过雨水之后更加鲜活,承恩寺的身影掩映在一片绿中,静谧不语,一如千年以前。”,那“雨水落在池面上,激起小小的涟漪”,那“雨天客少,伴着雨声细细辨认碑上的刻文,轻轻抚过那些字迹与划痕,在那一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场对话。”还有那“恰逢雨落时节,杳杳钟声与绵绵雨声交织,似一首和谐澄净的协奏曲,悦耳动听。”“抬眼望去,滴滴雨珠从屋檐滑落,接连不断。雨幕中的暗绛红厢房,似披着袈裟的僧人,垂头合掌,静默地接受雨的洗礼。”“古寺里的一切在下雨天格外有灵性,一池鱼,一口钟,一方碑,一棵树,虽不声不语,却好似借着点点细雨低声呢喃,向你倾诉衷肠。”……在绵绵秋雨中,年少老成的李仕佳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般地让我们品味到了大承恩寺别样的风光,也领略了独属于这座古寺每一个瞬间的美。她的文章每一个词句,每一段文字,就像承恩寺的秋雨晶莹剔透,如珠似玑,灵性干净。可谓后生可畏!

香港作家梁凤仪是个企业家,也是个女作家,以写财经类文学作品而闻名。它能够驾熟就轻地把一些生涩的、干巴巴的财经工作、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写得有油有盐、有滋有味,我总觉得有点小资女人味道,但又不得不让我叹服。《大承恩寺》里的女作家同样具有这样的功底和优势。她们以女人独特的视角、缜密的思维和清新的语句,去发现、挖掘和书写大承恩寺的风景、人物、史实和文化,颇具一定的文学价值和传播效果。

我的确需要学习和恶补的东西正是这些女作家们所具备的观察、记录和刻画事物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和入木三分的本领以及高屋建瓴、以小见大、绵里藏针的魄力、眼力和笔力。

学术有专攻。我和富平君第一次见面,我们很投缘相谈甚欢,关于这次征文和所里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沟通和交流。我也参加了颁奖会以及会后的小型座谈会,再细细品读这本《大承恩寺》,估摸着他发起征文之目的已基本达到,抢救性地收集到一部分鲜为人知的典故、旧闻、轶事,还掀起了研究、学习和弘扬承恩文化的新高潮,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小觑,但发掘、宣传和继承承恩文化,尤其是有关大承恩寺史实的记载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像做考古修志、著书立说一样的专业性、实质性工作,做好功课 ,夯实基础,才能修成正果,才能更好地彰显文保人的责任和担当,才能让承恩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富平君任重道远。《大承恩寺》大放异彩!女作家们大笔如椽再写春秋五百年!

孙俊,笔名樵夫,1959年10月生,工商银行襄阳分行退休。现为襄阳市散文学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首都文学》微信平台作家顾问。先后在《襄阳日报》《楚天都市报》《当代作家》《青年文学家》《金融文坛》等市级以上报刊平台发表散文、小说二百余篇。曾获得市级以上文学大赛奖项若干。出版有个人文集《遥远的汉堤》。

作者:孙俊

来源:谷城文化

责任编辑:翟竞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