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1-12-01 字体:【大 中 小】 |
“红军洞里我看到 烽火年代的艰苦卓绝 走近红军炉灶遗迹 仍能抚摸到当年的余热 训练场上的呐喊 还是那样荡人心魄 ……” 这是谷城诗人李志安在探访了苏区村“红军洞”后,激动地当场赋诗赞道。 11月27日,谷城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有关同志,驱车30公里,来到南河镇苏区村,实地考察了一处“红军洞”。 苏区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原地名叫“七里沟”,位于谷城大薤山南坡下。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命名为“苏区村”。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1年春,中共谷城县委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针对与敌人斗争需要,决定将革命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把秘密发展起来的3支游击队带上大薤山,组建成100多人、40多条枪的薤山游击队,从而立足大薤山,面向全县建立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国民党调集3个正规军各一部,对薤山红军进行2个月围剿,3000多名红军指战员、县苏维埃干部和革命群众,不幸全部壮烈牺牲。 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与国民党部队展开反围剿,七里沟上下是红军游击队的主战场,这里的穷苦百姓,几乎家家都有人当红军,因此这一带牺牲的人也最多,后被誉为“谷城革命老区第一村”。 在苏区村,县老促会考察人员听取了发现红军洞的经过:为促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老区红色文化,苏区村从10至11月,由襄阳市委宣传部驻苏区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胡锡林,南河镇委宣传委员、副镇长郭祥涛,镇文化站站长沈洪军,村书记、主任郑思群,副书记、副主任帅启福等,在走访调查薤山红军遗迹中,听老人们说七里沟狮子岩有一个山洞,当年红军们还住过,在洞下面喊过操。随后,他们爬上狮子岩,果然发现了这个深藏密林中的山洞。据村干部分析,解放前,七里沟这一带没有土匪,外地土匪也不会知道这山上有洞。不管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当地老百姓也不会住在这个山洞里,只能是当年薤山红军游击队住过。随后,村里安排村民砍出了一条山路,又把洞口周围的刺林收拾干净,呈现出山洞原貌。 11月27日下午,考察人员爬上狮子岩,看到红军洞口用石头垒有厚厚的石门,洞沿垒有双层石墙,石墙比成年人还高,有2处已倒塌。整个山洞,约3间房子长。洞中空间高,生活不受影响。洞里面较矮小,但能躺下睡觉。洞内还有2个舂粮食的石壁碓窝,抬头便可看到石壁上有做饭烟子熏过的痕迹。这些现象,足以证明当年红军们在此住过。 据介绍,镇、村已将此洞命名为“红军洞”,作为该镇的一处红军遗迹和红色教育点,村里正在修路,以方便人们进洞探访,感悟当年红军闹革命的艰辛。 通讯员:帅 瑜 来源:中国老区网 责任编辑:冷晶晶 / 编审:严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