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世家
【谷城教育世家】叶剑丽:一盏马灯 三代传承
发布日期: 2021-12-09 字体:【

在谷城,“教育世家”叶剑丽家里有一个“传家宝”,它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件,而是一盏不起眼的小马灯。这盏马灯,见证了这个家庭三代为师“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执着,也见证了三代提灯人践行初心的行动轨迹。

父亲临终前希望女儿成为“提灯人”

五十多年前一个普通的夜晚,一名5岁的女孩手提一盏小马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旁边年轻的母亲不时提醒:“孩子,灯提稳,路才亮”。

这位母亲叫明秀英,她是一个城里的姑娘,1961年师范毕业,来到谷城石花镇倒座冬青树小学担任教师,一干就是18年。

明秀英说:“当时我觉得山里的文化比较落后,我应该到山区奋斗,把山区的学生教好。1961年去的,山区的条件非常差,去的时候,学生坐的是长条板凳,然后用土砖一砌,学生从家里自己带个凳子到学校。去了还不到一个月,我哭了一场,觉得山区的学生这么艰苦,想到同学们在那个条件下,还在继续学习。”

山区孩子艰苦的学习环境,更让明秀英觉得肩上责任重大。当时村小师资严重匮乏,明秀英都是“包班”,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她都教,学生吃喝拉撒她全管。

明秀英说:“我们那里条件非常艰苦,每天晚上燃的是个小马灯,批改作业。那个时候我是在分校工作,要开会都要走十多里路。有时候下雨天太黑,六七个老师一起,燃个小马灯才能回到学校,这个小马灯一直伴随着我在那工作了17年。”

明秀英的丈夫也是一名教师,曾担任石花镇倒座中心小学的校长。因为工作太忙,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三个孩子,都是“放养”着长大的。

作为家中老大的叶剑丽至今还记得,夜晚才是一天最幸福的时光。吃过晚饭,父亲点亮小马灯,一家人围坐在小方桌边,父亲伏案备课、批改作业,母亲给她们姐妹仨讲故事。只可惜这样的时光太短暂,1977年,叶剑丽的父亲因积劳成疾倒在了讲台上,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弥留之际,他看着床边的小马灯,吃力地对大女儿说:“剑丽,我希望你将来当一名老师,像父亲一样做一个提灯人。”那年,叶剑丽11岁,父亲43岁,母亲36岁,最小的妹妹只有5岁。

马灯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

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叶剑丽选择了读师范学校。

叶剑丽说:“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虽然看到做一名教师很清苦,但是他们很幸福。所以毕业以后,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1983年秋,叶剑丽毕业分配到地处大巴山东段的紫金当老师。报到的时候,母亲明秀英亲自去送女儿。她们先乘车到石花,再到路边拦便车到紫金,因为暴雨,从石花到紫金的公路不少地方被洪水冲毁,母女俩走走停停,用了两天时间,终于到了叶剑丽工作的学校—紫金林中。

到了学校,叶剑丽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四周是高耸入云的群山,办公室的桌子上全放着桶、盆、碗接着屋顶漏下的雨水。叶剑丽憋了两天的情绪在这一刻终于暴发了,她拉着母亲的手说:“妈,我想回家!”明秀英微微一笑,放下行李,指着一群比叶剑丽略小的孩子说:“和他们在一起,你会快乐的。”然后特意提起小马灯,顺手递给叶剑丽:“这是你爸爸留给你的。这里晚上经常没有电,你正好用得着。”

老旧的小马灯、母亲的微笑、鼓励的话语,给了叶剑丽留下来的勇气。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用毕生所学去教好学生,实现父亲的遗愿。

当时紫金林中刚刚成立,除了叶剑丽,还有一个校长、一个教导主任。当时办公室是借的,一切都要重新建起,那时候资金短缺,学校基建任务又重,从没有干过重活的叶剑丽,加入了学校建设的队伍。

慢慢地,学校开始发生了变化。叶剑丽也为学生们带去了大山外面的新鲜事,让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知道了山外面有城市,山的那边有更美好的世界......

多年后在一次学生会聚会上,一个男生动情地说:“在我心中,叶老师是公主般的存在。她既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是我们的大姐,是她点燃了我走出大山的强烈愿望。”

“今天我们到粉阳路小学听了肖老师的小拜年这节音乐课,从教学设计来看,老师的个人表现很出色,我们这节课是下个星期三到紫金送教下乡的一节课,希望大家对肖老师的这节课多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如今,叶剑丽因工作需要从学校调整到县教学研究室工作,虽然岗位变了,但初心不变。

叶剑丽表示:“开始在山区任教,后来因工作需要我又从事教研工作,我认为教研工作也像小马灯一样,可以为教育发光发热。”

马灯既见证了爱情,又传承给女儿

叶剑丽的老公叫丁罕冬,是谷城一中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两人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又因小马灯结缘。

有一次,丁罕冬到叶剑丽家去玩,叶剑丽便向他讲了自己从教的经历,也讲了小马灯的故事,这位言语不多的小伙子被深深感动了,而叶剑丽也被丁罕冬骨子里渗透出来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所吸引,1989年,他们结婚了。

丁罕冬1986年从湖北省教育学院英语专业深造回来后,分配到谷城一中工作。由于他业务过硬,表现优秀,有很多部门看中了他。1986年,中国银行谷城支行急需英语人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2000年到2006年,深圳、广州好几所学校开出了高薪聘请他,但都被他婉拒。

丁罕冬说:“是谷城人民培养了我,我要把所学的知识奉献给家乡的教育。”

丁罕冬说:“我认为要当一位好的老师,首先要有很高的学识,当老师要有高水平,要有一桶水和一碗水之间的关系,要培养自己崇高的思想品德,有向教育事业献身的这种精神,所以我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对教育都是满腔热情。自从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后,她作为第二代的提灯人,我也传承了小马灯微弱的光线,照亮我们大的教育事业,用星星之火来照亮学生,照亮我们事业的道路。”

丁罕冬现在是襄阳市为数不多的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隆中名师,襄派教育家,襄阳市政府津贴获得者。

2015年,叶剑丽、丁罕冬的女儿丁叶萌大学毕业,考入武汉市江汉区天一街小学教书,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叶剑丽说:“我觉得教育就像一束光,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灵,可以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后来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就把小马灯传给了我的孩子,让她和我一样,做一个提灯人。”

丁叶萌走上教育岗位的前一天,叶剑丽、丁罕冬夫妻俩把小马灯擦了又擦,郑重地递给女儿。他们说:“小马灯有你姥姥姥爷的希望,有你妈妈和学生的欢笑,还有你爸爸对学生浓浓的爱。希望你保管好它,更希望你爱教育、爱学生,当好学生前行路上的提灯人。”

如今的丁叶萌经过几年磨练,不仅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还是江汉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在指导学生竞赛时获优秀设计奖。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小马灯的故事,还在这个“教育世家”延续。

记者:陈渊 袁鹏 邓植元 实习生:鲁树林

来源:谷城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守荣 / 编审:房景智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