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1-12-14 字体:【大 中 小】 |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引起连锁反应。 12月12日,据长江日报消息,作家陈应松也表示,他已准备起诉收录了自己300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 此前,陈应松因为编书需要,曾通过中国知网查找评论家们评论自己的文章,“我都是付费下载的,一二十块钱一篇,多的还需要30块钱一篇。” 他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自己共有300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且大部分都未经他同意,部分文章的下载次数已达上百次。 “老教授(赵德馨)一共有100多篇文章被知网收录,我有300多篇,你说我打不打(官司)?怎么都(得)打。”陈应松表示。 陈应松告诉记者,律师已经和他取得联系,他已做好起诉中国知网的准备。 “知网没有经过老教授同意就把文章收录到自己的平台,这不是偷窃是什么。”对于中国知网的这种行为,陈应松表示,“每天都有人付费下载作者们的文章,知网获得了巨额收益,但作者们不仅没有拿到稿费,甚至不知情。” 输了官司就下架文章?中国知网道歉! 此前,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共获赔70多万元。知网败诉后,将赵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12月10日,中国知网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表示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并提出将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 苏州大学法学院张鹏教授表示,下架论文对老教授来说影响或许不大,但如果放在一位年纪轻轻的教师身上,直接会影响其学术生涯。 张鹏介绍,知网在行业内拥有垄断地位,论文撤下后,就没有办法统计转载率和引用率,而转载率和引用率会影响作者今后的文章投稿和申报课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对作者的学术生涯会造成极大伤害。 12月8日,中青评论发文:“谁维权就下架谁的文献”这种方式,堵住了文献原作者取得影响力的路径。对此,知网还应拿出更大的诚意,在为学术共同体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本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尽可能让作者获取他们应得的收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澎湃新闻、新华网 责任编辑:党安宁 / 编审:严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