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1-12-24 字体:【大 中 小】 |
“国际物流客服”来电 某天,M女士接到一个来自香港的来电,其自称“国际物流客服”表示M女士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包裹,由于在分拣过程中被压坏,需走核对理赔程序。此时M女士防备心理还挺强,因确信自己没有跨境快递,让对方联系寄件方并挂线。 执着赔偿 对方非常执着,又继续打来电话,声称M女士的确有跨境包裹,并叫M女士去核实。M女士想到远在美国的亲戚,于是致电亲戚核实。发现其的确有寄送包裹给M女士,且亲戚提供的快递单号与“客服”报的一致。M女士这才放下防备心理。按照“客服”要求添加好友,被拉进理赔群。 听从指引接受“赔偿” “客服”称理赔有录音要求,需下载**会议APP。M女士下载APP并输入指定会议号进入了屏幕共享。随后,对方又要求M女士查看银行卡余额,又要求打开ZFB备用金,查询退款。 以影响征信为由,语言恐吓 突然,“客服”声称由于M女士操作失误,把其他人的理赔钱全部取走,并说如果不在5分钟内取消的话,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征信。M女士听到只有这么短时间,且会影响征信,顿时惊慌,不知所措。于是,在惊恐中,听从对方的指引进行了所谓的补救操作(其实是进行了网银转账): 1.到银行APP进行人脸识别; 2.填写对方提供的账号; 3.在转账页面填写金额:196528; 4.输入绑定手机收到的银行验证码; …… 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后,对方又要求M女士下载云*付APP。 幸好此时M女士先生回家,察觉异样,了解情况后,立即打断骗局,及时报警。但为时已晚,M女士共被骗19余万元。 复盘该案例,有3个重点 1.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M女士精确的快递包裹信息。这是获得M女士信任的关键; 2.添加好友后,M女士允许骗子通过某会议APP共享屏幕。这是骗子后续窥探M女士所有手机操作的关键; 3.以影响征信为由,设定了极短的补救时间,进行语言恐吓。这是骗子利用了人性的应急反应。在极短时间,给人植入大量应急信息,使事主处于恐慌状态难以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听从骗子指引进行了转账操作。 怎么防范? 见招拆招! 1.接所谓“客服”来电,即使能准确报出精准信息也不轻易相信,要通过官方途径核实:查官方号码拨打或到官方网站查询。 2.“客服”一般不会以私人方式添加好友,更不会要求在会议APP共享屏幕。遇有要求下载陌生APP,要求屏幕共享的情况,对方多是骗子,直接拒绝。 3.当听到有会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信息时,不要立即就对号入座,轻信其言。先冷静分析,只是一家之言,思考:对方身份是否真实?对方是否就能代表官方?这样的处理是否就真能对自己有负面影响? 来源:武汉反诈骗 责任编辑:邓植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