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恒安保安
盐菜记忆
发布日期: 2022-12-16 字体:【

沉淀的是时间,挤压的是空间,发酵的是味道,贮藏的是期望,积累的是生活。

又到了秋冬季节,想起儿时农村家家户户腌盐菜的情景,回味起酸酸的、脆脆的、爽爽的、臭臭的盐菜味道,那也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通、最悠长、最难忘的妈妈味道。

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亿万农民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难于评估的历史贡献。农民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白天加黑夜生产,收获的粮食大多都上交给了国家,人均留下的口粮、工分粮分配量,按现在的生活条件下是绰绰有余,但在那时农民干着繁重的农活,油水又少的可怜,所以饭量都很大,生产队分配的粮食明显不够,要吃饱肚子,只能靠家家户户自留地里种的瓜果蔬菜做填补,“瓜菜一半粮”是那时真实生活写照。

小时候大家吃的最多的是红薯饭、萝卜饭、盐菜饭,偶尔吃上一顿纯大米饭、白面馍馍就算奢侈的享受了。特别是盐菜饭,特别耐饿,所以盐菜在那个年代是养活农村人的一大功臣。我在上高中时,每个月回家一次,每次上学时,母亲就会用罐头瓶子装上炒萝卜丝、炸酱豆,炒盐菜之类的带到学校当下饭菜,要是带炒盐菜母亲就会多放几勺香油,说“盐菜少油吃了懵心。”满满的母爱都浓缩在瓶里的盐菜中。

盐菜分芥菜盐菜和萝卜盐菜两种。每年到了春季和秋冬季节,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家菜地里种的芥菜、萝卜缨子洗干净,扎成一把一把的挂在绳子上、树枝上、栅栏上,形成一道秋收冬藏的别样风景。有的直接铺在地上晾到半干后再切碎拌点盐制作盐菜。

制作盐菜的器皿都是土陶器,小一点叫罐子,大一点的叫坛子,再大一点的叫缸。所以农民们索性叫这类器皿盐菜罐子、盐菜坛子、盐菜缸。

制作盐菜时需二人合作,女人们将罐子、坛子夹在两腿之间,双手抱稳,男人们则用拳头、擀面杖、棒槌之类的使劲儿往里塞,女人们则不时将切碎的盐菜料不断的往里加,似乎要把来年的期望全都加进去。塞盐菜劲儿越大,塞的越紧实,直到往外面流黄水,实在放不进去了才算好,然后用稻草把子塞在罐子、坛子口,在阴暗的屋角弄上一堆柴火灰,将坛坛罐罐倒扣在柴火灰上面,其他的就交给时间了。

腌盐菜没有特别技巧,塞的越紧实、封闭的越严实、发酵的时间越长,盐菜的颜色和口味越好。每年到二三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人们就靠盐菜度春荒。腌的好盐菜黄澄澄的、亮油油的,闻一下沁人心脾、吃一口满嘴生津,稍差一点的酸中带臭、臭中带香。正是这种刺激嗅觉的微微的臭味,却给味觉带来一种美味的享受,象臭豆腐、臭鳜鱼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如果塞的不紧实,封闭不严实的,打开后有一种醺人的恶臭,甚至烂成一坛泥,连猪狗都不吃。每当这个时候,母亲都会心疼地叹息道:“可惜了,恁大一坛子菜糟蹋了。”

那时盐菜是家常便菜,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主食的一部分。那年月农村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就是豆腐乳、豆瓣酱、酸盐菜。不过盐菜也有高端吃法,那就是盐菜炒鸡蛋、盐菜扣肉,而且只有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或有重要客人时才能吃到,吃一顿口齿留香,回味三天。

在艰苦年代,盐菜还可作为礼物送情,相互之间作帮衬。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里哪家有红白喜事,乡里乡亲不像现在这样送礼金,那时条件都很差,或送点米,或送点面,或送点青菜,或送几个鸡鸭蛋,有时候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就索性搬一坛子盐菜给主人家送去,也算得上一份大礼,主人家都会感激不尽。

盐菜作为一种廉价的传统的食材,却浓缩着回味无穷的生活的味道,同时也衍生一些生活的乐趣。

八九十年代以前,交通条件没有现在这样便捷,人们出门都靠坐班车。那时坐班车是先买票再上车,遇年节或末班车,人多车少,即使买了票,上车也是件头疼的事。特别是后上车的全凭力气挤,有的年轻小伙子则直接从车窗翻进去,车厢车道里人挨人、人挤人,驾驶室、引擎盖上都能挤上好几个人,人太多时,车站工作人员会从车门外一边拼命往里推搡,一边喊:“一、二、三,好,关门。”挤的老人小孩哇哇直叫唤,每当这个时候,车上就会有人抱怨:“坐个车搞得像腌盐菜一样。”走到半路上,遇到路边有招手搭车的,司机都会毫不犹豫地刹车,车里人就会齐嚷嚷:“盐菜塞不下了。”司机都会笑笑说:“大家回家心情一样,再挤挤,盐菜塞得越紧,味越酸越好。”引起一车人哄堂大笑。

这就是生活的味道。

作者:张佩学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植元丨审核:余运超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