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我与文学
发布日期: 2023-11-22 字体:【

说出来也许有人不信,文学是我毕生的追求。

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务农出身,我也是农民的娃子,从小生长在鄂西北谷城大薤山下的七里沟。作为一个山乡农民的娃子,按说文学与我应该是不沾边的事儿,可我却偏偏喜欢上了她。

上学时,我对数学毫无兴趣,而对语文特别喜爱。只要是上语文课,我就兴致勃勃。这,也许就是文学的种子,早已与生俱来地蕴藏在我的心中了吧。

14岁时,我正上初二,因家贫,母亲一声令下,我辍学回家帮父母挣起了工分。离开学校,我就没有书可读了,于是就到处找东西看,废报纸、破字典、烂书等,凡是能看的东西,我都喜欢看。看到优美的句子,我还都一一抄录下来。

1972年5月,我在大队担任读报员,轮流给各小队社员读《襄阳报》。读报的时间长了,我就自发地给《襄阳报》写稿。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写什么,我就写好人好事,写表扬稿,写后就寄给《襄阳报》。这是最早出自我笔下的走出七里沟、走向外面世界的文字。可惜的是,那些文字都没有变成铅字。

说起“我与文学”,就使我想起我“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

1973年10月12日,谷城县文化馆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一个大山的青年,突然能收到县文化馆寄来的信,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封信的文字是油印的,给我寄来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县文化馆向我约稿,另一样是给我的《用稿通知》:“你最近寄来的两篇诗歌,已选其一首,经修改后在县宣传橱窗上选用。望多写多投,写出更多好作品来!”

看着这份《用稿通知》,我实在想不出在此之前有哪个单位用过我的“文学作品”。

今天,虽然想不起当时选用的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诗歌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虽然“发表”在橱窗内,但也算得到了认可吧。

正是这篇“处女作”的“发表”,对于一个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青年来说,枯燥的生活有了情趣、寂寞的心境有了激动。而这种情趣和激动,没有在大山里生活过的青年,又怎么能感受得到呢?

我永远也不会否认,正是这次“作品”的“发表”,在那个封闭的年代里,使我受到了极大鼓舞,也使我看到了希望,从而催使我走向我所挚爱的文学。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希望,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成绩。

1974年10月,我怀揣入学通知书,离开家乡七里沟,来到襄阳古城,上了襄阳地区财贸学校。财校有一个很大的图书室,各类图书琳琅满目,我再也不缺书看了。当我走进图书室,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我在这里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红楼梦》《红岩》等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

上财校的第二年,我就结合学生下乡实践的经历,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朝阳之路》,这在襄阳财校可是破天荒的事。

听说我在创作小说,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信。他们拿去我已写出的部分书稿,一看是真的,随后就为我单独安排了一间屋,让我专心致志地创作。当我的小说全部写出来后,学校又专门召开审读会,提出修改意见。1976年夏,我把小说稿寄给长江文艺出版社。后来虽没有采用,但这毕竟是我这个来自大山里的青年所为,同时也证明了我对文学的追求。

1976年12月,我参军入伍,来到河北燕山深处。为了不丢掉我的爱好,我请襄阳离休干部贾锡庆伯伯,多次给我邮寄《长江文艺》杂志学习。在部队,每逢连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连里就安排我创作节目。后来,我又开始写小说,创作中篇小说《血沃》和长篇小说《苍天悲歌》。

1980年1月,我从部队复员回到谷城,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直到2004年底。在这20多年里,我忙于采写新闻,虽然没有多少时间创作,可我的心始终牵连着文学。因此,偶尔也在报刊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报告文学。

2005年起,我不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了,这也为我在文学创作上提供了时间。到2006年底,我创作出长篇小说《无约之爱》。这部小说得到省文联文学院的重视,作为“凤凰文艺丛书”,在2007年底由长江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创作的由笔写的文字变成铅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8年1月9日,《襄樊日报》《襄樊晚报》予以报道:“帅瑜:用文学作品回报父老乡亲……”当年7月,湖北省图书馆来函,让我寄书供他们收藏。

我曾在谈到文学创作缘由时说:“本人自农村长大,浑身都是泥土筑就,血管里流淌的也是五谷的浆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就矗立起了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令我伏地叩拜的父老乡亲们。”

今天,当我能够用笔写点文字的时候,在我的笔下自然而然写的就是农村的泥土、农村的五谷和像泥土一样朴实无华的父老乡亲。每当我在为某一篇文章构思时,老家山乡的麦子、稻谷、苞谷……一一在我的眼前摇曳,那些父老乡亲仿佛正在我的面前亲切地唤着我的乳名。我写他们总也写不完,因为我热爱这一方山水,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要用自己的深情吟唱,来表达我深深的爱。

在我的家乡,那些可爱的父老乡亲,他们祖祖辈辈的名字和他们自己的名字,从未在报刊上出现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从未有人去写过。今天,讴歌他们、反映他们、探究他们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因为,我是他们的儿子——这正是我创作路上的不竭源泉。

因此,这些年来,我笔耕不辍,创作了不少散文、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发表的有《春风吹皱一池水》《酸枣上大学》《倾斜的山村》等,其中《酸枣上大学》在2013年入选中国小说学会主编出版的《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并获得中国小说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小说奖”。有些短篇小说,还在襄阳市获了奖。

在文学创作中,我还写了不少报告文学,近两年如《云雾山上脱贫记》,被省作家协会在2020年编入湖北省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收官决战》,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生态美县的谷城实践》,2022年在生态环境部文学刊物《绿叶》杂志第9期发表。

201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我的36万字散文集《生活的回望》。平时,我还在市、省和北京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散文。尤其是在2020年至2022年,我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发表了5篇散文。

作为大山里农民的后代,能创作一些文学作品发表和出版,这个能力和我后天的发愤和奋斗有关,如果我只干好本职工作,不搞文学创作,不发愤写出一篇篇作品,我也能安安稳稳地过一生,但那不是我想过的生活。这个能力当然也来自于诸多编辑的辛苦付出,如果没有他们乐做嫁衣,我的作品也就不可能发表。这些年来,从《襄阳晚报》《襄阳日报》到《人民日报》,还有各地的杂志,有许多编辑默默无闻地编发过我的作品。今天,我衷心地感谢他们!

文学创作,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工作,也是一个充满寂寞的工作,更是一个不受年龄限制的工作。我将“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人一能之,己而百之”“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朝着文学的高峰继续攀登!

作者:帅瑜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