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对西晋襄阳太守胡烈写谷城《禄化口占》一诗被置疑的说明
发布日期: 2024-02-01 字体:【

我在2018年编著了一部49万字的谷城优秀历史文化书籍《古诗古文说谷城》,书中收录了上至春秋早期青铜铭文、下至清代末期的有关书写谷城的古诗古文280首(篇)。其中,在三国—西晋中收录了曾任湖北襄阳太守胡烈写谷城的一首诗《禄化口占》(见《古诗古文说谷城》第22面),其诗为五言诗,诗曰:

阅尽谷南路,登临一望荣。

峰承薤脉秀,水入粉河清。

龙凤开青障,龟蛇锁碧泓。

墨香风际砚,鞍马步云程。

首先,我想说的是,胡烈作为当时的襄阳太守,相当于现在的“襄阳市长”(那时没有书记),到谷城来视察工作,这是他份内的事。来到谷城后,在当地领导陪同下,深入基层进村入户看一看,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在谷城看过、走过之后,中午茶饭之余,一时兴起提笔留下一首诗,更是正常不过的事了。

自《古诗古文说谷城》一书出版后,立即在社会上得到传播,此诗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更有盛康镇绿洼村把此诗刻在巨石上并立于村中,引以为傲,供人们赏析。

然而,有人对此诗提出置疑,说是后人伪托。其理由为:一是西晋时还没有出现五言诗,二是在西晋时谷城薤山不叫薤山,而是叫“女儿山”,明朝时才叫薤山(见诗句“峰承薤脉秀”)。

面对这两条“理由”,我一一作以解惑释疑。

针对“西晋时还没有出现五言诗”:有人喜欢用“百度”搜索出“五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到了唐朝时期基本定型,在盛唐时广泛应用”的“解释”,就作为定性的依据。而多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担任文学顾问、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康震公开说:“中国古代文人的五言诗,是从汉代开始发起的。”康震的这一说法,我相信不会是他随心所欲的信口开河,因为面对全国观众,他所说的话是要负责任的。

康震教授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请看汉代的《涉江采芙蓉》,这就是一首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再如《迢迢牵牛星》,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同样是汉代的五言诗。五言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起源较早,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出现在汉、魏时期。即使是唐代的五言诗,也是源于汉、魏。既然五言诗在汉代就已兴起,那么到了西晋,胡烈写出《禄化口占》五言诗,也就顺理成章和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问题即“在西晋时谷城薤山不叫薤山,而是叫‘女儿山’,明朝时才叫薤山”:此说也是缺乏依据的。说出这一理由的人,我相信是没有看过我编著的《古诗古文说谷城》一书的。就在紧挨着胡烈诗的后面,就收录的有东晋著名史学家、当时声播天下的襄阳大名士习凿齿所说过的“薤山”。他在《襄阳耆旧记·卷第三·山川篇》中所载:“筑阳县薤山,山上有竹,三年生一笋,笋成竹死,代谢如春秋焉。”(见《古诗古文说谷城》第26面)习凿齿的此说,怎不会也是后人伪托吧。虽然习凿齿是东晋人,难道薤山偏偏就在东晋时才叫薤山,而在西晋时就不叫薤山?在没有文字佐证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说薤山在西晋时不叫薤山。

说薤山在“明朝时才叫薤山”更是笑话,那是听信了民间传说。就在《古诗古文说谷城》一书107面收录的就有元代的《大薤山摩崖石刻》一文。薤山摩崖石刻明确地刻有“大元国京西襄阳路谷城县广智乡大薤山龙圣宫开山住持焚修提举张明贵牌记……”等字句(摩崖石刻至今仍在薤山梳妆台巨石上),这就充分说明薤山在元代时就叫“薤山”了,而不是民间传说“李时珍上女儿山采药,发现女儿山上野韭菜(即薤白)多,随口说道‘真是一座薤山’”而叫薤山的。

笔者可以断言,一是李时珍没有上过薤山。如果李时珍真上过薤山,清朝同治六年(1867)时谷城人在编《谷城县志》时,像李时珍这样的人物,县志上肯定会有记载;而民国(1926)的《谷城县志》,也应该有此记载。然而事实是,这两部县志均无此类记载。这就说明既然李时珍没有上过薤山,何来其“真是一座薤山”之说?二是薤山至少在元代时就叫薤山了,这也是不容置疑的,有石刻为证。

2024年1月29日

作者:帅瑜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任丹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