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散文|家乡的小桥
发布日期: 2024-04-15 字体:【

在我的心目中,家乡的小桥不仅是道路交通的连接,更是心灵的相通;不仅是建筑工程的艺术,更是情景的交融。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到家乡——谷城县五山镇下七坪村,徜徉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行走在家乡沿河旅游路上,看到仅二三公里长的小河上竟建起了五座小桥,不仅感受到家乡道路交通的便捷,更让人感到在家乡如画的风景上增添了五道靓丽的色彩。特别有几次,由下七坪老桥改造成的色彩斑斓的廊桥,取了个极富内涵,又有无限外延的名字——初心桥,我坐在上面,一边欣赏着家乡美景,吮吸着带有香甜味的家乡新鲜的空气,一边和几位脸上写满沧桑,但精神矍铄,我已认不出是谁但他们却能叫出我的乳名的父老乡亲交谈,心中没有一点障碍,仿佛有一座无形的桥梁把我们带入到各自对陈年往事的回忆和遐想之中。尤其看到平卧在廊桥旁边的新桥,诸多现代元素和廊桥古色古香的韵味形成鲜明对比,相映生辉,又勾起我对家乡小桥的无数“桥”迁记忆。

要说小桥,首先得说说家乡的小河。

据老辈们讲,过去家乡的小河可不是现在这样的,至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家乡有三条河流,一条叫前河,一条叫后河,还有一条叫内河沟。三条小河呈“川”字形,将下七坪小盆地分割为三块高低不平,零乱不齐的农田。那时民居都依山而建,逐水而居,最有名的居民点一个叫陈家院子,一个叫下七坪甸子。对陈家院子我没有多少印象,下七坪甸子就在现在的下七坪小学河对岸,沿河而建一条宽几十米,长数百米的小街巷。在清朝年间这里相当繁忙,是方圆几十里的货物集散地。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了平整土地,改造农田,甸子上的居民都搬迁到靠山边的山坡上。为了彻底改变家乡河流和农田面貌,我的父辈、祖父辈们从上七坪(现在的堰河村)与下七坪交界处修建几里长河堤,把内河沟的水逼到前河中,又从通往五山镇的方向修建公路,以路为堤将从五山镇方向流过来的后河水引到前河中来,这个工程难度相当大,需打一个几十米长的隧道,挖一条几十米宽,数百米长的人工河。在打这个隧道时我的二舅——一个英俊潇洒的农村帅小伙被炸掉一只手,成了一个残疾人。后来我父亲利用他当大队书记的权利,把他安排到大队学校当民办教师,从此也改变了我二舅的人生命运。在开挖这条人工河时没有机械设备,全凭家乡父老一双手、一副肩、一锹锹、一筐筐挖土筑堤,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小学生都在这参加过义务劳动。这条人工河可以称得上是下七坪的红旗渠。不仅彻底消除了上千年的水患,而且彻底改变了家乡的版图面貌。现在想想,我国城市农村面貌的改变,就是父辈、祖父辈们凭着“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冲天豪气和智慧谱写的一部新中国城乡建设的宏篇历史巨著,而后来的许多新变化则是在这篇历史巨著上续写的无数新篇章。

家乡的河流由“川”字形变成现在的“丫”字形,也才有了现在河流两岸开阔平坦,美丽肥沃的田园风光。家乡小河上第一座小桥,应该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是“三七九”公路上最早最大的一座小桥,它的建成,结束了家乡小河没有桥的历史,也结束了家乡人们靠走石步墩蹚水过河的历史,同时也结束了家乡不通汽车的历史。下七坪小桥建成后,看到“三七九”处每天上上下下,穿桥而过的解放牌汽车、吉普车、偏三轮摩托车,为家乡带来了现代科技与文明的气息。记得,1975年秋天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把原来后河的河堤公路冲断了,一大片农田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发洪水时正赶上秋季收割稻谷的季节,一个姓卢的队长为抢收稻谷被洪水冲走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的我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站在河堤上看着滔天的洪水,感到心惊胆战,仿佛世界末日的来临。我和几个小朋友还特意站在下七坪桥上看洪水从桥下咆哮而过,犹如站在大船上乘风破浪,让人头晕目眩。大人们看到我们几个小朋友站在桥上看洪水,怕桥被洪水冲垮了危险,叫我们赶紧下来,结果这座宽只有一车道宽,长不足一百米看似不起眼的小桥,却经受住了百年不遇洪水的洗礼,几十年屹立在家乡的小河上,成为家乡小桥变迁的历史见证。

后来,随着交通条件不断变好,过往的车辆越来越多,尤其是堰河村打造成4A级景区和下七坪玉皇剑景区建成后,小桥不堪重负,几年前交通部门又在下七坪小桥旁建起了一座双车道的新桥,新桥和老桥如同一对父子,静立在玉皇剑景区的入口处,叙说着家乡小桥的过去和现在,笑迎着八方宾客,来我家乡旅游观光、赏景品茗。下七坪老桥虽然退出了承载车辆通行的历史舞台,人们又把它改造成了一座美丽的廊桥,老桥面上新建的走廊雕梁画栋、五彩纷呈,犹如给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穿上一身华丽的彩装,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成为家乡人们茶余饭后聊天休闲的好去处。

家乡的第二座小桥是坐落在下七坪学校旁边的漫水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能算作桥,因为只有一米多高。它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虽然算不上一座桥,但它的修建却大大方便了从下七坪到五山镇的人来车往,也同样让一代代人淌水过河成为了历史的记忆。前几年为了车辆通行更便捷,交通部门在漫水桥上方百米处修建了一座双车道钢筋水泥桥,算是家乡小河的第三座桥。其实这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也曾修过一座水泥拱板桥,好像是由“三七九处”出资修建的,由于桥址位于二条河的交汇处,建起不久就被洪水冲垮了,记得小时候小朋友们还拿着八磅锤子砸拱桥板里的钢筋卖钱,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玉皇剑公司玉皇阁上面百米处通往卢家沟、土门垭的地方也修建了一座小桥,把家乡的田园风光和对面沟沟岔岔、山山水水相连成一片。

如今,家乡小河上的五座小桥,不仅使家乡山水相连,路路互通,更像五座连心桥,让家乡人们心心相通,安居乐享着现代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

通讯员:张佩学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任丹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