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04-29 字体:【大 中 小】 |
2024年4月29日,从谷城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推进会暨第九届神农英雄会传来喜讯,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被谷城县委、县政府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奖,保护区故事讲述人科研宣教科科长邓正群同志获“神农英雄奖”。 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谷城县西南部,于2014年获批,2017年正式开始运行,是襄阳市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4833.7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组成部分。 近年来,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持“保护优先、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和谐共建”的原则,锚定“美丽谷城生态大屏障”的目标,积极开展科研监测、保护管理、宣教体系和社区共建等工作,目前已呈现出比较厚实的发展优势。区内野生动物30余次亮相央视《秘镜之眼》,先后获“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湖北省爱鸟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夯实保护基础,探索管理机制。坚持规划引领,沿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的《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7-2026年)》,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保护区设置区碑5块、界碑20块、边界桩218块、实验区与缓冲区界桩30块、缓冲区与核心区界桩20块,地标线70条,宣传牌16块,是全省率先完成此项工作的少数单位之一,创新的地标线管理经验被专家肯定并予以广泛推介。探索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将保护区所有林地纳入公益林管理,制订并落实保护区资源管理联动机制、生态移民方案等。 建立管护网络,管好资源源头。精心选聘34名专、兼职管护人员,构建了三级管护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引入智慧保护区系统,将现代科技引入保护区日常管护,开展“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保护区知识四进活动”“绿剑”行动、“绿盾”等专项行动,保护区多年未发生滥采乱挖、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各类破坏资源案件,为野生动植物建立了良好的生息环境,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正加速复元,“天然植物园”和“绿色基因库”效应正向全社会逐渐拉开精彩的帷幕。 加强科研监测,注重保护成效。结合保护区发展规划,与湖北大学、中国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保护区科考、本底资源等专项调查和监测,为保护区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依据。根据监测成果,很多“稀客”正逐渐成为保护区的“常客”,先后发现新记录种165种,在原产地湖北消失了115年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七子花群落于2022年在南河保护区被发现,填补了该物种在湖北现存的空白。同时,作为生物多样性观测指标的“蝴蝶”,在保护区漫天飞舞,令很多专家惊叹不已。 推进项目建设,提升保护能力。强力推动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保护区,开发巡护APP,在交通要道安装视频监控22个、全域摄像头3个,配置物联网前端感知设备;常年布设245台红外相机、15台声音记录仪和20条动物监测样线进行野生动物监测,新建管理站点7个、科研监测中心1个,面积3600平方米。坚持把项目作为推动发展和促进工作的总抓手、“牛鼻子”,积极与专家学者及科研部门沟通,加大政策研究和跑部进厅力度,通过策划和包装,累计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项目资金5000万元,先后实施了生态保护恢复、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本底资源调查、大型真菌调查等一系列项目,制作动植物标本12000余件。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业务水平。大力宣传《森林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印制宣传手册、挂历、海报、扑克牌等发放到保护区内群众手中,开展保护区知识进农户、进社区、进学校、进田间地头、保护区LOGO征集等活动,与县融媒体中心、湖北日报建立战略合作,开设了自然保护区保护知识宣传专栏,不断提高保护意识,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近三年来在各类媒体、政务信息刊发信息宣传稿件135篇,上学习强国12次,保护区科普视频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南河保护区党组按照“举旗、铸魂、固本、强基”的要求,大力探索“党建+保护”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机关学习制度建设,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努力搭建学习平台,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形成党建带动业务同频共振。 在下一步工作中,南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持续在保护区这片珍贵的沃土上深根厚植,争创全省生态保护样板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缔造先行区,着力打造全省示范、全国一流的“数字保护区”,努力以一隅之光,为谷城绿色发展和生态美县添彩。 通讯员:李涛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任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