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4-17 字体:【大 中 小】 |
4月17日,在汉江之畔的晨曦中,五十五岁的谷城县茨河镇陶湾村村民胡甫勇踩着露水走进田间。晨风拂过他被晒得黝黑的脸庞,这片沃土记录着他从普通农人到种粮大户的转变。 起初,胡甫勇依靠15亩农田仅能维系日常生活。望着田间佝偻劳作的乡邻,他萌生大胆想法:唯有突破传统耕作模式,方能在田地中里创造更多收益。 这个念头如同星火,点燃了他逐梦现代农业的征程。胡甫勇首先遇到难题便是土地流转,他揣着磨破边的笔记本,叩开46户村民家门,面对将土地视为命根的老辈人,他蹲在门槛上,掰着沾满泥土的手指算细账:撂荒的田地不会结出金穗,流转后的地租却能够带来收成。不懈的努力终让他得偿所愿,次年,170亩撂荒地重焕生机,胡甫勇的“粮仓蓝图”就此铺开。 在规模化种植的浪潮中,胡甫勇深刻体悟到“铁牛替代黄牛”的时代必然。他咬咬牙筹措资金,数十万资金化作轰鸣的旋耕机、插秧机,更化作无人机掠过田间地头。如今,胡老四家庭农场已拥有7台现代农机,构建起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体系。良种“珠两优829”在他的悉心管护下,亩均产量突破1100斤,年产出优质稻超百吨,产值超40万元。 市场风浪锤炼出这位种粮人的商业智慧。为破除粮商压价的困局,他自建加工车间,让稻谷在机器中完成华丽蜕变,以质量分级包装的大米直供市场,从种到收、从制到售的全链条协同最大程度完成降本增收。农忙时节的农机共享服务织就互助网络,胡甫勇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让自家稻谷在周边地区远近闻名,更是带动本村农户共享产业链红利。 站在田间的胡甫勇说道:“明年,我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他的身后,插秧机正将早稻新绿整齐铺展。这位陶湾村现代农业的“探路者”正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谱写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新篇章。 通讯员:李卓然 石银露 向飞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