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镇动态
读山读水读谷城南河: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两山”理念的诗意长卷
发布日期: 2025-04-23 字体:【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将目光投向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篇章,谷城县南河镇无疑是一部值得深读的“立体之书”。这里,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落,既是生态的诗行,也是发展的注脚,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读山:以绿为基,筑起生态屏障的“立体书脊”

南河的山,是“两山”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南河以“系统谋划”筑牢生态根基。通过山林长制、河湖长制,南河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将荒山秃岭绘成“四季飞花”的生态画卷。挂坡地上的茶园、油茶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山的故事,不仅是植被的复苏,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南河镇以最严厉的树木保护措施,杜绝滥伐林木,将每一棵树视为生态经济的“活资本”,确保“每一片绿叶都成为发展的底气”。在这里,山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态经济的基石。

读水:以动破局,谱写创新经济的“流动诗行”

南河的水,是“静美”与“动感”的交响。南河小三峡因酷似长江三峡而得名,清代便有“粉水澄清”的美誉。如今,这片水域被赋予了新使命:从传统观光到“水上运动+”的转型。桨板逐浪、摩托艇竞速、空中飞人……10余类水上项目让沉寂的绿水青山“活”了起来。

“过去看风景,现在玩风景!”南河镇以水为核心,构建水陆空联动的运动矩阵。竹排探幽、绿野仙踪的野趣,与星空音乐节、帐篷露营的现代体验交融,2024年音乐节抖音播放量破500万,农家小院翻台率飙升150%。水,成了撬动全域旅游的杠杆,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读人文:以文塑魂,编织多元共生的“文化经纬”

南河的文化,是多元基因的融合。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在此交织:文龙书院的人文底蕴、红山化工厂的工业记忆、苏区村的红色基因,以及“尖山一叶青”“汉峰野茶”的品牌故事,共同构成南河的文化图谱。

茶旅融合是南河的文化创新名片。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完整链条,千亩茶园与茶文化旅游专线串联起“茶韵经济”,而传统手工艺——纳鞋垫、竹编、小三峡酒等民俗产品,则让“土味”变身“潮品”,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乡愁符号。

读发展:以“两山理念”为纲,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的“时代序章”

南河的实践,是“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典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模式,本地村民成为景区安全员、导游,吃上“旅游饭”;乡村旅游带动土特产销售,蜂蜜、金丝皇菊等山货飞入城市家庭。

观音沟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药食两用芍药,发展“花海经济”,年带动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超5000元。从“一朵花的颜值”到“一条链的产值”,芍药让“穷山沟”变成了“金银川”。

南河之书,何以常读常新?

南河的故事,正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绿色经典”——生态保护是前置条件,创新驱动是核心引擎,文化赋能是持久动力。在这里,“两山”理念不是口号,而是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上的生动实践。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读南河,读的不仅是山水画卷,更是一部关于生态、发展与人文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乡村的振兴,需要以自然为纸、以文化为墨、以创新为笔,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

通讯员:肖珩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