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8-20 字体:【大 中 小】 |
今年以来,襄阳广大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积极融入“两资三能”工程等全市重大战略部署,以实干姿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为襄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批扎根产业前沿的民营企业正以“智能+创新”为双轮,锚定关键核心技术潜心攻关。它们不仅手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硬核”成果,提升了国产化替代的底气,更在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拓宽市场链的过程中,成长为创新能力突出、业态模式新颖、质量品牌过硬的行业标杆,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强劲动能。近日,记者走进这些企业,解码它们以核心竞争力提升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道。 扎根襄阳潜心研发 打破垄断跃居龙头 卓茂智能本地配套率40% “现在我们的四个生产车间都在满负荷生产,订单量持续攀升。”8月15日,在湖北卓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卓茂智能)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各道工序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全力赶制即将发往国内头部电池生产厂商的智能检测设备,卓茂智能总经理郑青华一边察看生产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 作为深圳卓茂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卓茂科技)在襄阳的关键布局,2019年落户东津新区的卓茂智能深耕芯片智能检测、芯片智能修复、智能点料设备三大领域,其主打产品连续多年在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新物种”瞪羚企业等。 “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得益于对科技创新的孜孜不倦追求。”郑青华介绍,长期以来,大尺寸BGA芯片维修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针对这项技术,卓茂智能展开技术攻关,逐步研发出大尺寸BGA芯片维修技术,“此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逐步让国外企业退出了中国市场,目前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左右。” 不仅如此,卓茂智能还结合自研的X-Ray技术,研发了锂电池在线检测设备。“使用我们的设备能够更有效、更精准地检测电池产品,其技术水平目前居于行业领先水平,已批量应用于国内头部电池生产商。”郑青华介绍。 正因数年如一日地潜心研发,使得卓茂智能的产品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成为行业标杆,多年来,企业已获得各项发明专利300余项,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在研发领域还在不断投入,当前研发团队人数占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年度研发经费投入比例保持在收入的10%至20%之间。同时,公司还一直加强跟高校合作,通过不断优化研发团队,在人工智能、图像算法及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提升能力,以创新检测技术驱动制造行业转型升级。”郑青华告诉记者。 卓茂科技董事长闻权是土生土长的襄阳人,在专注企业发展的同时,他积极为家乡建设牵线搭桥。目前,卓茂智能在襄阳已发展近50家本地供应商,实现40%的本地配套率,鸿凯、康贝尔、神通天下等7家企业追随而来,一条涵盖精密加工、光学部件、智能软件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扎根襄阳,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当地在科研创新、人才引进等领域的全方位支持,这正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沃土。”郑青华表示,目前企业三期项目已在规划中,未来将持续深化与襄阳的合作,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致力于成为智能化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 百秒铸就汽车核心件 襄阳美利信以智造跃升行业标杆 100秒!8月12日,在重庆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利信科技)全资子公司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襄阳美利信)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记者看到,机械臂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随着智能操作台的指示灯由红转绿,一件件泛着金属光泽的发动机缸体顺着传送带滑出——从原料上料到成品下线,整个过程仅需100秒。 作为2011年落户襄阳的一家民营企业,襄阳美利信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搭建制造执行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打通了智能化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运维服务等各环节,实现了整个企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已名列湖北前茅,成为国内汽车关键零部件、5G通信零部件压铸领域标杆企业。 其实,落户襄阳之初,襄阳美利信只是一家生产燃油车零部件和部分4G通信产品的传统铝合金压铸企业。企业要发展,方向在哪里?自主创新、专注细分领域成为襄阳美利信的破局之路。 “一旦认准方向就要坚定走下去。”襄阳美利信总经理梁朝坚说。 随后的10多年,襄阳美利信始终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从最初只能进行传统铝合金压铸件的生产到如今产品涵盖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5G通信零部件等多个领域;从传统铸造业企业到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实现车间操作“少人化”、铸造生产智能化…… “我们每年在自动化设备改造升级方面投入1000万元以上。”梁朝坚告诉记者,依托设备联网、生产环节数字化链接以及全自动检测设备构建的数字化生产线,襄阳美利信的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提升至99.5%,运营成本降低了5%、生产效率提高了10%。 如今的襄阳美利信,已形成“三平台一车间”的智能化矩阵,涵盖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件全生命周期管控平台、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平台等,这些“智能因子”的深度植入,使企业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企业向“智慧工厂”的全面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襄阳美利信已拥有“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铝合金压铸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工业设计中心(企业)”等多个研发平台,是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正因如此,襄阳美利信已成为国内汽车关键零部件标杆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位于全国前列,拥有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产品200多种,是襄阳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佼佼者,已成为各大汽车制造厂商信赖的合作伙伴,是国内外知名汽车和通信企业的战略供应商。 凭全链核心技术竞逐 大力储能跻身全钒液流储能赛道领跑者 8月13日,记者在大力储能技术湖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力储能)生产车间看到,机器转不停,工人们忙着赶订单,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整个工厂都在加大马力忙生产,大伙儿都干劲十足。”大力储能总经理史小虎说。 大力储能成立于2022年,前身为我市民营企业佼佼者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成立的钒电池技术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力储能已形成覆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在全钒液流储能领域已经掌握了全部核心技术。 “我们已全面掌握钒电池电堆、电控、电解液等全链条核心技术,并具备百兆瓦级电堆自动化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是国内领先的钒电池全产业链服务商。”史小虎介绍,企业已累计申请专利97项,其中62项核心技术获得授权(含43项发明专利及2项软件著作权),先后承担国家、省、市钒电池储能技术各类专项计划10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 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大力储能目前已在全球实施近20个储能示范项目,具备百兆瓦级工程实施能力和GWh级/年电解液生产能力,拥有国内最先进的200MW/年电堆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已经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交付的全产业链布局。 “我们在枣阳的省重点项目华润大力钒液流电站即将建成,它将有力推动襄阳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史小虎告诉记者。 在生产质量方面,大力储能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以ISO9001体系为指引,异常响应时间仅需15分钟,产品一次合格率达98.91%,自主生产线实现零缺陷,为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质量新标杆。 “正因大力储能在全钒液流储能领域的持续创新和领先地位,目前我们的意向性订单已达5亿元,企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史小虎告诉记者。 如今,为了不断在竞争中跑出创新“加速度”,大力储能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至20%投入到科研开发。同时,还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院校共同建立研发团队,广纳科技人才。 对于未来的发展,史小虎坦言,作为一家扎根襄阳的民营企业,创新是“命脉”,大力储能的创新之路不会停止。未来,大力储能将持续深耕行业细分领域,为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链条数智赋能 博亚精工跑出智造“加速度” 8月14日,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亚精工)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专注操作,生产线全力运转,一派争分夺秒的繁忙景象。“我们现在的订单量不断增长,各个车间都在加大马力忙生产。”博亚精工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文喜的话语中透着干劲。 作为我市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博亚精工深耕高端精密装备制造领域26年,以球笼联轴器的研发为起点,致力于冶金机械核心零部件、精密成套设备及系统集成项目的精耕细作,成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现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以及国家级绿色工厂。 如今,通过持续不断数字化转型,博亚精工实现了从管理、设计到生产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多项核心业务效率指标提升超50%,已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冶金装备综合服务商、特种车辆传动总成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当日,在博亚精工的高端装备智能化工厂,记者看到,MES系统覆盖了从订单下达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在生产数据大屏上,管理数据、产量数据、仓库数据等动态更新,产品批号、出入库数量和执行人等信息一目了然。 “过去派活需要人工通知,现在系统自动派单,工序衔接得到优化。”李文喜介绍,以联轴器生产为例,人工成本降低了近50%,生产能力提升了三倍;刀箱产品的生产涉及十几道工序,如今生产效率提升30%,质量保障也迈上新台阶。 借助MES系统对设备能耗的实时监控,博亚精工还优化了设备的运行策略,“过去设备空转耗电是隐性成本,现在系统会自动识别闲置设备。”李文喜表示,这样的数字化管控不仅助力企业践行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发展理念,还有效降低了材料损耗,为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 设计环节同样因为数字化转型迎来变革。在引入PDM系统后,博亚精工的设计部门依据标准化编码规则可便捷调用企业几十年来积累的海量图纸。“比如设计圆盘剪时,过去需翻阅多年旧图纸搜寻资料,如今只要输入特征编码,系统立即匹配相似零件。”李文喜说,系统中数千组沉淀的参数化模型构成了强大数据库,令新产品设计效率翻倍。 如今的博亚精工,除ERP、PDM、MES、OA四大系统外,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控制系统和NXCAM数控机床编程系统等其他数字化改造系统也在逐步覆盖企业,“未来将推动这些系统全面互联互通,打造贯穿研发设计、智能生产与运维服务的数字生态。”李文喜描绘了蓝图。 与此同时,博亚精工还同步深化“链上”协作机制。“激烈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难以制胜。”李文喜坦言,在市场端,博亚精工通过拓宽市场链,与上下游伙伴成立独立控股的合伙人企业,共同开拓新市场,增强竞争力;在研发端,同样采用合伙模式,联合开发适应市场的新品,“这一独特机制有效培植了企业自身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使博亚精工能敏捷响应市场需求,构筑生产、研发与市场三重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展望未来,李文喜表示,博亚精工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专注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品升级迭代,秉承“特、精、专”理念提升产品技术含金量与附加值,矢志成为精密制造及生产服务领域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行业标杆。 “智能+创新”开辟发展新赛道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有需求,市场有期待。尤其是在当前宏观背景下,促就业、稳增长、扩大内需,乃至整体提升经济发展信心,都需要民营经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行走在襄阳工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民营企业的奋进姿态令人振奋。它们以敏锐的嗅觉紧扣高质量发展脉搏,在产业变革浪潮中主动求变,通过探索智能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推动我市工业从传统经济向创新型数字经济跃升。 一路采访,记者看到,襄阳美利信以智能系统贯通设计与制造,驱动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双升;博亚精工凭全链数字化重塑生产流程,实现成本骤降与产能倍增;大力储能凭借高强度研发投入与产学研协同,攻克全钒液流储能全链条核心技术壁垒;卓茂智能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同步激活本地产业链生态。 纵观这些民营企业的成长路径,其共性启示弥足珍贵:企业核心竞争力已从规模优势转向“智能+创新”的双轮驱动,智能化转型已超越单一的效率提升,正逐步重构生产逻辑与产业协作方式,而持续的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则为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了根本保障。 时代奔涌向前、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的发展路径与商业模式也在加速演变,唯有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化为舟、创新为楫,才能勇立潮头,不仅实现自身跨越,更助推城市产业经济向更高能级跃升。这是襄阳民营企业的奋斗图景,也是这座城市向创新型城市坚定迈进的铿锵足音。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