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谷城人物
谷城人物|唐全民:扎根泥土守初心 信访一线践使命
发布日期: 2025-08-25 字体:【

“老唐在吧?”“我找一下老唐!”8月19日,步入谷城县信访局接待大厅,总能听见群众询问的声音。大厅一侧,“老唐信访工作室”几个大字端庄醒目,工作室里一排锦旗格外显眼。“为民办实事,赢得百姓心”是老唐30多年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老唐”何许人也?信访窗口,一位笑容和蔼的男子探出头来:“我是唐全民,您有啥事,慢慢说……”这位年逾六旬的男子,已在信访一线干了35年,接待群众15000余人次,协调处理信访事项3600多件,成为谷城县内外闻名的“接球老唐”。

“管一次,就要管到底!”

2019年3月,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坐在信访局接待大厅椅子上,唐全民屈膝下蹲,紧握老人家的手,满脸微笑,倾听、交流、劝解……这一幕,让现场人员动容,却不过是老唐工作中极其平常的场景之一。

这是唐全民坚守北京12年后回谷城接访的陈年旧案。

2003年底,丁老太位于老街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没想到一个普通的拆旧翻新,竟成了老人家近20年的噩梦。拿到建房许可证后,建材码满了工地,邻居却以新屋基距离太近影响采光为由提出反对,两家互不相让,八旬老太从此走上了信访路。唐全民接访后不久被派往谷城县驻北京群工组工作,直到2019年回到县局,再次接访丁老太,得知她的房子还没建起来,准备好的建材也废得废、丢得丢,一家人分别长期在外租房,他眼眶一热,心揪得生疼。

“丁老太已经90多岁了,不能让老人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为彻底解决丁老太一家的建房问题,唐全民骑着自行车多次深入城关镇、老街社区了解情况,还多次召集县资源规划部门、城关镇及住建分局、老街社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化解矛盾纠纷。

经过多方努力,两家各让一步,邻里矛盾纠纷得以化解,96岁高龄的丁老太一家三代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她紧紧拉着唐全民的手,抹着眼泪说:“感谢唐局长,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一家住进了自己的新房。”

“群众的事,管一次,就要管到底!”唐全民说。

十几年一管到底的,还有一位长达13年的联系人关先生。

关先生在外省打工期间,因受工作环境影响,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病,他工作的项目部与项目注册地分别在两个外省,项目部撤销后,补偿待遇更无人问津。2012年秋,唐全民邂逅了进京上访维权的关先生,他既气愤又心疼,当即掏出手机:“你记下我的电话号码,加我的微信,以后有什么事,就来找我!”

唐全民的这个常规举动,却让四处上访的关先生感到意外。接待过他的人员前后有几十人,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愿意把手机号码留给他。“主动给我留电话号码的,你还是第一人!”之后,唐全民不仅陪同关先生前往国家人社部门反映问题,还向县领导建议组建工作专班,专程赴浙江温州等地帮助他维权,伤残补助金终于按月发放。

十年之后,关先生病情加重,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当地医保远远解决不了其日常用药问题,养老金补缴问题也亟待解决,2023年,关先生再次找到了唐全民。唐全民又积极向县领导和信访局长汇报、协调,为他解决了养老保险和部分医疗保险问题,让他倍感温暖。

“以前,不少人包括老百姓都认为,信访局是个‘踢皮球’的部门,其实,我们是‘接球’的,群众的‘急难愁盼’不仅要接得住,更要接得稳、接得好!”唐全民笑着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必须当好这个‘接球手’,因为我们接住的是民心,也是党心。”

“到处挑毛病,想刁难老百姓?”

认识唐全民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话少、老实、脾气好。然而,这位温文尔雅的老实人,也有发脾气的时候。

2024年12月的一天,冷集镇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来到信访局反映,她孙子小胡的女儿睿睿已经2岁半了,却一直没有登记户口。经询问得知,小胡在广东务工期间,认识了广东女孩小兰并同居,2022年7月小兰在谷城县某医院生下一女婴,医院以其生产时未满16岁为由不开具出生医学证明,眼看睿睿马上要上幼儿园了,户口、医保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老奶奶说,相关部门要求睿睿父母必须到谷城亲自线上办理。但小兰生完睿睿离开谷城后再无联系,小胡也失联了,要找到二人并来谷城作证根本不可能。

“你不再找了,这事我来替你跑。”看着老奶奶在县城和乡镇之间奔波,唐全民心疼地说。

唐全民多方打听,要把这个“球儿”接住,有一个途径可以试试,就是召开多部门联席的专题会议进行商讨研判,形成会议纪要,但需要经办单位为无法证明的事件承担责任。

“信访局就是要帮老百姓解决问题,这个责任我们来担!”随后,信访局邀请了县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了由县卫健局、县公安局、县妇联、县信访局、冷集镇以及相关医院负责同志参加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

会后,唐全民兴冲冲地整理好会议纪要,并请相关领导签字后印发。正当老奶奶准备办出生医学证明时,却又遭到了相关部门的质疑:你怎么确定现在的孩子,就是当时在医院出生的那个孩子?

“到处挑毛病,针眼里挑出笸箩大的缝!你这是在服务群众还是刁难老百姓?”唐全民忍不住发火了。吃了闭门羹的他,回去冷静下来,又找到睿睿奶奶,把孩子从出生到两岁半成长每个阶段的照片、视频进行整理,作为印证材料提交,终于为睿睿拿到了出生医学证明,而后顺利办理了户口登记,入了医保。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睿睿奶奶高兴地连声说谢谢。

类似睿睿的情况,还有一例也参照这个办法得到了解决。

“把事办妥了,他们安心了,我才能心安!”

唐全民出身农民家庭,那个年代物资匮乏,1975年的一场洪水又席卷了家里的房子和粮食,生产队安排他们一家人到邻村暂住,在农户家吃糠喝稀的日子,让年仅12岁的他深刻感受到老百姓的苦。

1990年,唐全民从谷城某中学转岗到信访局,面对一拨又一拨反映问题的群众,底层老百姓的苦再次刺疼了他。“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把这句话刻在自己心里,写在35年接访的时光里。

周女士家住泰山路某小区,开发商在售房时承诺,为业主办理不动产权证,并收取了百余户业主的代办费用。但几年过去了,不动产权证迟迟等不来。她和业主们集体到信访局维权,唐全民又接下了这个“球”。

可当年的开发商已将业主的代办费用挪用,如何破解难题?唐全民认真研读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款,得知开发商曾给银行缴纳了一笔房贷押金后,他又协调银行,依据业主的还贷诚信度、办证进度,分批次将这笔房贷押金提取出来作为办证费用。他多次给开发商打电话并施加压力,要求对方积极筹措资金,还引导业主通过诉讼方式维权,逐步为100余户业主办理了不动产权证。开发商气得牙痒痒:“这个老唐,咋就跟我过不去?真是爱多管闲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近年来,小区开发商、物业和居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少信访问题已由个体转为群体,由个别人的事转为多数人的事,来找老唐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筑阳路某小区建于2004年,一直未进行电改。2023年元旦后,原物业公司又撤走不干了,业主用电受到了很大影响。于是,小区的170余户居民派代表来信访局反映情况,要求进行电改。

1月15日,腊月二十四,小年夜。晚上八点多,唐全民接到了业主的电话:“充电找不到人,电压还不稳,大伙儿闹起来了!”

电压不稳、电价偏高、电器受损,大冬天的连烤火都成问题……住户的苦,像针一样扎在唐全民的心里。挂断电话后,他想都没想就赶到小区。小区有3栋多层住宅,共14个单元,靠着手机微弱的光亮,强忍着两腿酸痛,唐全民摸黑爬上一栋又一栋楼房,一家一户查看实情,安抚业主情绪。

“快过年了,不能让住户寒心,我去就是为了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而后,唐全民又马不停蹄地召集住建局、供电公司、社区负责人和业主代表共同商议电改事宜,推动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小区电改微信群,前后开了4次协调会,促使电改成功。

跟行15里路防止精神疾病上访者伤害无辜、协调160多户居民喝上了自来水、帮助银座小区200多户业主解决停车难题、为患病退役军人争取符合政策的公租房……35年来,不会踢球的唐全民接住了3600多个“问题球”,并把它转化成百姓称赞的“满意球”。

不简单转办,一督到底,是唐全民信访工作始终坚守的底线。“群众上访不是走形式,是来寻求政府帮助解决问题的,信访局要是有作为,还是能做点事的。”从青丝到白发,这位20年前就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的老先进,始终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上心尽力,合理诉求想办法解决,无理要求就耐心解释,引导他们依法依规表达诉求。这些年,他帮群众办成的事不计其数,也有些事办得并不顺利,隐隐的遗憾成了他难以排解的“心事”:丁老太的事拖得太久,光彩小区房产问题要再加把力,锦程小区水电改造还要再想想办法……

2015年,唐全民主动退出领导职务,成为一名纯粹的信访工作人员。尽管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但家里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儿子博士毕业在上海某研究所搞科研,妻子大病初愈在家调养,他则在老房子里照顾九旬老父,四口之家三个地方。这些苦他都自己扛下,从不给组织添负担。“日子过得去,算不上苦”,他淡淡地笑道。

“只有把事办妥了,他们安心了,我才能心安!”年过花甲,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唐全民又被谷城县信访局返聘,继续奔忙在信访工作一线。

“不忘农民本分,做好信访本职,彰显公仆本色。”谷城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朱莹给予唐全民高度评价。

通讯员:白菲斐、方开富、魏燕辉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作者:云上谷城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